北京交通限行大限将至必然阴魂不散
(2009-04-02 20:52:02)
标签:
限行汽车 |
分类: 瞎评胡论 |
今天是4月2日,愚人节刚过1天,距离北京“试行”尾号限行结束日期还有一周时间。
此前的3月27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限行究竟是继续还是结束,政府部门又一次进入“缄默”期:相关机构以“正在研究”答复,就连接近政府部门的专家也不漏口风,表示这是近期北京市的“最高机密”。”然而今天,北京市的官方新闻网站千龙新闻网终于刊登一篇报道,声称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究的《实施〈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监测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对外公布。
报告显示,尽管2009年2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比2007年11月净增45.4万辆,但全市交通拥堵状况并没有加剧。“每周少开一天车”期间高峰路网速度比“无限行”期间明显提高。。。(详细数据略)报告依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供的每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全市空气质量整体呈好转趋势。。。。(详细数据略)
同时该文章又引述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做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每周少开一天车”政策的支持率均达到85%以上,对于是否支持轮号制,两项调查结果的支持率均超过58%,80%以上有车人认为该项措施应继续实施,无车人支持率更高,超过93%。
应对舆论关于限行缺乏数据支持的呼声,这份报告可称“千呼万唤屎出来”,非常适时的为继续限行政策的公布铺路。
平心而论,限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但是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如果继续堵呢?那是不是一年后改为每周限两天,直至每周开一天?这种限行实际上以拥堵状况得到缓解的事实,为交管部门提供了不作为的理由。但是这种缓兵之计后患无穷,因为拥堵状况有缓解,解决问题的进程就会缓慢,车辆增加对道路承受能力的压力会被低估。限行的负面效应还在于,很多单位、家庭会因此多购买车辆,决策部门也由此给自己上套,只能走上不断严格限制的不归之路,否则一旦解禁,车辆增加,交通管理措施跟不上,将带来更大恶果。
限行的另一个恶果在于,市民在为决策部门的失误买单,有关部门出于面子,不愿意修改错误的决策,反而用数据、“专家分析”粉饰太平,这种情况,和前一段发生的五一黄金周恢复之争何其相似!
北京交通问题的根源,凡是在北京乘车、开车之人无人不知。首要问题是交通管理混乱,包括路网设置、交通设施的布置、交警的疏通管理水平等,欧洲很多大城市,街道狭窄,市内主干道也不过双向四车道,城市里立交桥很少,交通反而相对畅通,从没有通过限行措施。
其次是公交不发达,公交线路设置不合理,公交司机素质低,占道抢道现象严重;地铁城铁发展速度太慢,规划不统一导致地铁之间换乘难,由私车换地铁难,调度水平不高导致车辆间距大、速度慢、运输效率低。
第三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公车问题,公车出行受限制,试问哪位局级以上的领导大人可以因此不坐官车上班的?其内幕不问自明。
真正汽车数量多,特别是私车数量多,只能排在第四原因。真正解决拥堵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如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所说,以拥堵治拥堵,以堵车的现状来节制开车的需求,同时大力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前三个问题!
受限行问题困扰的,一般都是住在郊区的,本来住在郊区就是为缓解市区拥堵做了贡献,自己花钱去郊区买房,还要买车,多花了钱,但最后限行带来的不便和成本的上升也要自己承受。有人说私车都是为富人服务,因此限行照顾大多老百姓的利益。实际上在郊区买房买车的费用,要比市内买房费用低得多,限行导致有车不能用,却又加剧了公交的负担,实际上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最浅显的道理,不知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为什么避之不谈?
当然,无论怎么呼吁,都是没有用的。所谓的民意,早已准备好;所谓的专家,绝不会说个“不”字。在北京的媒体上讨论北京的政策措施,无异与虎谋皮,面对万马齐喑的媒体现状,怎么可能有客观公正的声音。今天千龙新闻网这篇稿子,无法是脱裤子放屁,多次一举。还是北京晚报直接一些,今晚北京晚报再次代圣人立言:今天上午,相关交通专家向本市相关政府部门建议,继续实行“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措施。这位“城市交通专家”讳上徐下康明,来自“美国3E交通系统咨询公司”,与千龙网报道的专家乃是同一人,但两篇稿子的作者却不同,可见都是转发上面布置下来的通稿。如此情景,我们还有何话讲,静等皇恩浩荡便了。不出几日,限行新措施公布,百万市民就可以继续享受蓝天、享受畅快的交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