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欣赏八旬指挥大师海汀克音乐会

标签:
芝加哥交响乐团古典音乐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再过不到三个星期,荷兰指挥大师伯纳德-海汀克就将迎来八十大寿,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活跃在指挥台上的耆宿,此番他偕同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绝对可以算2009年北京最重头音乐会之一。虽然上演的曲目比较对我来说不太熟悉,就是为了瞻仰前辈风范,也应该来听,说实话,很难有机会看到第二次。
其实我对海汀克了解也不多。缘分起于15年前,上面的图是一张CD封面,这是海汀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彼得鲁什卡,philips公司出品。我上高中的时候参与北京音乐台《发烧门诊部》的广播答题,奖励CD一张,就是这一曲目(但唱片封面不同,又再版了),这也是我第一张古典音乐正版CD,后来还买过他指挥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即便如此,听他的演绎还是相对少。对于芝加哥交响乐团,我的印象都保留在索尔蒂时代,对他们的铜管期望已久。
此次海汀克访问上海北京,各演两场,两天的曲目分别是马勒第六和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在上海演奏海顿44交响曲,北京是101交响曲),德国的“3B”,我就是对布鲁克纳不太感冒,听得非常少,感觉太严肃了,不如马勒那样情感宣泄。但海汀克身为马勒、布鲁克纳的专家,选择这样的曲目,还是很值得一听的,他指挥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的布鲁克纳第七,是企鹅三星,最近又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了同一曲目。
我坐在音乐厅最高处偏僻的角落,只能看见2/3舞台,不过丝毫不影响音响效果。布鲁克纳第七对我来说稍长了点,有时难免分神,不过高潮段落铜管的辉煌很让我惊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把音量拧小点--当成自家音响了。指挥家在我的斜下方,看不太清楚人,只能看见秃顶。小提琴首席也谢顶,看样子似乎是东方人,后来看来韩军老师博客介绍,才知道果然是华裔,叫做陈慕融。
海汀克作为八旬老人,指挥这样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作品,还是很令人心生敬意的,虽然他动作不很激烈,不过打拍还是简练有力,乐曲进入高潮配合着震耳欲聋的铜管,挥臂幅度也挺大,看不出丝毫衰老的迹象,演奏完毕走下指挥台步履稳健。这么大年纪还率领一线乐团奔波于世界,很是佩服他这么充沛多精力,看来效仿昔年的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很有可能,希望大师能再指挥十年。现场基本满座,很多人都是冲着大师的声望,刚上台就有“碰头彩”,演出结束后,大师谢幕多达五六次。
还有句题外话,音乐会结束后鼓掌的时候,看见旁边一个服务员拿着个遥控器似的东西指着什么,我还以为是遥控灯光之类的,后来发现是个激光笔,在晃舞台对面一个照相的观众,只见那红点在观众身上晃来晃去。出门的时候听见一个观众斥责门口服务员说,世界哪国从来没听说音乐会结束后不能拍照的,你们怎么这么讨厌!观众的欣赏水平和素质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国家大剧院进门不让带相机,演出开始前播音提示乐章之间不得鼓掌,尽管如此,鼓掌还是常事,这让我每次到乐章结束都提心吊胆。但是演出结束之后还不许拍照,似乎也有点死板,对观众也嫌不尊重。管理者一刀切的做法其实就是图省事,其实比如戏剧场演出戏曲、话剧,拍照片基本不妨碍演出,观众并不是常常能到大剧院,好奇拍照也不能苛求,还是应该增强点灵活性。
花絮:看见前国台办主任,现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携夫人来观看音乐会,他没有带司机或者秘书,亲自驾驶一辆奥迪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