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入门系列--音乐是听还是看?(上)

标签:
古典音乐交响乐卡拉扬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前一段看博友的一篇文章,比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提到了伯恩斯坦1989年为了庆祝两德统一,在柏林指挥联合乐团的那个版本。当时我写了个留言,认为这个版本要看录像,才能品味到背后蕴含的伟大意义。我自己就是有亲身体验的,那是上中学的时候,北京音乐台在音乐厅举行视听欣赏会,我买票去看,当时播放了这一版的全曲,到欢乐颂高潮的时候,我浑身一激灵,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种体验,和演出的时代背景、老指挥加大乐团的辉煌场面,以及拍摄和镜头切换技巧都是分不开的。
这是伯恩斯坦庆祝两德统一版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唱片封面,群众在勃兰登堡门前冒雨庆祝
欣赏京剧,大多说“听戏”而不是“看戏”,这特别说明了唱在京剧中特殊地位,很多戏迷即使身在剧场,遇到名段,也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早年间京剧刚诞生的时候,名角们只重唱,不重做功,像梅巧玲、陈德霖等前清老一辈的旦角,都被形容为“捂着肚子唱”,后来梅兰芳为首的新一代演员通过改革,使京剧更加成为名副其实的视觉艺术。对于音乐来说,也多闻“听音乐”,而少有人说“看音乐”,这是因为随着音响设备的普及,大家欣赏音乐的形式都是在听,哪怕是在车中、跑步的时候都可以曲不离身。不过视觉享受也可以帮助你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看更有益处。
这是生活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京剧演员陈德霖
这是我最近拍摄的青年演员窦晓璇,从形象上说,那是进步多了
拿卡拉扬做例子,我想凡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得有一半以上是先从欣赏卡拉扬开始的吧。如今我们可以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对卡拉扬已经不如当年那样崇拜,或者对他晚年的专横颇有微词,然而,作为指挥界乃至古典音乐界的帝王,他对音乐所做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指挥艺术水平本身。他作为那个年代的时尚达人,革命、超前、充分地发挥视觉艺术的优势,自己录制的音乐会,他自任导演,或者在视频影像的编辑上大费功夫,倾注自己的思想,把音乐的视觉欣赏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在这些录像中,他通过拍摄角度,突出他凝如山岳,动若奔雷的气质,淡化他身材矮小的缺点,乐手们演奏中的整齐划一与投入,纤毫毕现,镜头的切换,与乐曲的起承转合融为一体。他在影棚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如贝五(命运)、贝六(田园),绝对可称入门欣赏的典范,对于理解音乐绝对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属于卡拉扬的主观影响,客观上受他的影响日久,更对他的舞台形象心生崇拜,例如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卡拉扬已经去日无多,病体缠身,当满头银发的他,步履蹒跚的走上指挥台,当音符缓缓流出时,顿时恢复了行云流水的大师风范,这种欢乐,只有通过看,才能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演奏最后一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的时候,卡拉扬缓缓转过身,慈祥的望着观众,指挥观众鼓掌打出乐曲节拍,创造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传统,不看怎能分享?
这是卡拉扬标准像,这种风度,比哪个流行明星又差了?他指挥的时候闭眼,让我想起关公睁眼必杀人
卡拉扬指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唱片封面,晚年卡拉扬一头银发,不因老而起色衰变,反而更显气质
还是和卡拉扬有关,1999年,为了纪念他逝世10周年,他在柏林爱乐的接班人阿巴多在卡拉扬家乡萨尔茨堡的教堂,指挥了莫扎特《安魂曲》,曲目本来就是感人至深,但是看到现场庄严肃穆的场景,就不由让人感怀和追忆大师昔日风采。不多年之后,阿巴多也身患癌症,虽然仍然活跃在指挥台上,却苍老许多,看着他瘦弱的身影,方能体会他在几年中对同一曲目理解的区别,这些也同样需要借助“看”。说到《安魂曲》,但凡此曲的影像,很多以哀悼有关,例如伯恩斯坦纪念亡妻的版本,速度非常慢,至为感人;我还看过梅塔悼念南斯拉夫战乱的版本,舞台则是萨拉热窝的废墟。
纪念卡拉扬逝世十周年,阿巴多指挥莫扎特安魂曲,DVD封面
年轻时候的阿巴多
近年的阿巴多,苍老的让人心痛
古典音乐入门系列文章:
更多爱乐文章请看: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00000521_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