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哈利-波特才有魔棒?看杜达梅尔疯狂表演

标签:
杜达梅尔委内瑞拉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一根细棒一挥间,让上百人,上千人陷入癫狂,这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法,而是古斯塔沃-杜达梅尔的神奇指挥!
看了刘雪枫先生的一篇介绍文章,我毫不犹豫的订了票。杜达梅尔这个名字我似乎听说过,好像近年在欧美屡有演奏,还在DG出了唱片。他的乐团叫做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这个地方怎么可能有古典音乐呢,恐怕这就是爱乐人听到这个复杂的乐团名称之后的第一联想。刘先生的文章告诉我,神奇之处就在于此。杜达梅尔当然也是委内瑞拉人,而且是80后,今年仅仅27岁,他可称音乐神童,15岁就成为乐团的音乐总监,近年来更是红遍欧美,明年开始将成为洛杉矶爱乐的音乐总监。
他麾下的乐团更加神奇,这支乐团成员都是18-24岁,大多来自贫困的社会底层,很多人还是孤儿,被社会慈善机构收留和救济,毫无古典音乐背景。他们“教父”名叫阿布莱乌,引领他们走入音乐世界,这得益于委国政府针对贫民阶层社会音乐教育的“音乐救助体系”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为贫苦孩子提供衣食,而且还将他们组织起来教习音乐。与传统的西方音乐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个体技艺的发展,更注重对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使得乐手们的合作感觉从一开始就已奠定。此外对这些小乐手学习音乐的培育更多的是激发其兴趣,而非功利。而且很多国际音乐大师也义务为他们讲课。因此这支乐队以纯粹的音乐精神,结合南美人奔放的天性,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激情。
上面的介绍已经很让人好奇,据看过演出的人都说此乐团“灵魂附体”,眼见为实,方知此说毫不夸张。我订票的时候,只有280元的,不算贵的。但走进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一看,位置让我大为惊喜,座位在舞台后方,下面就是低音大提琴手,距离打击乐手也非常近,我还是第一次坐在这种位置,音响可能和以前感觉的不一样,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指挥如何调动乐队。
乐队编制很大,超过百人,将舞台坐得满满的,我分不太清拉美人的年龄,从神情来看的确相当的年轻。开场先演奏中委两国国歌,这个情景最近不多见了,可能这场演出不仅仅出于商业,还有两国文化交流的性质。因此观众也不太了解情况,仅仅把这当成开场小曲,演奏委内瑞拉国歌时很多人就坐下了。
杜达梅尔个头不高,微胖,一头乱发倒真有点像电影《莫扎特传》里的主人公,同为神童,但我可不能用莫扎特来形容他。其实看他的激情指挥,更像年轻时代的切利比达凯。上半场的曲目是伯恩施坦《西区故事交响舞曲》,乐队的演奏干净利落,难以想象出自如此年轻乐手之手,有南美人的豪放,却不粗疏。我从坐的位置可以清晰的看到打击乐手,鼓声震天价响,无疑也强化了我对激情的印象。《西区故事》作为音乐剧我是看过,但还是首次听交响舞曲的版本,因此不知演奏多久,因此一曲终了,观众的掌声并不热烈。
关键还在下半场,当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全场忽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喝彩。激情固不可少,马勒第一本身就不乏激情,杜达梅尔以他大幅度的动作催动乐队,演奏第四乐章时,他自己也不断发出吼声,清晰可闻,在他的带动下,乐队似乎要以更大的动作幅度来呼应指挥,如同马勒第一世界首演时的场景,八名号手也站起来演奏烘托气氛。热闹归热闹,却是狂而不乱,收放自如,而且杜达梅尔并不是照本宣科,他对乐曲有自己的理解,节奏的变化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杜达梅尔很抠门,在这么热烈的掌声中,最后只加演了一首曲目。曲名不知道,听起来肯定是南美乐曲,如同跳桑巴一般欢快,乐手们陷入了狂欢,大管、大号乐手挥动着自己的乐器,把它当成了一种道具,其他乐手此起彼伏的站起来演奏,将音乐会变成了嘉年华,这充分说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是生活的的工具,而是生活的乐趣。
用一张新浪娱乐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