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郁芬芳三百年--看昆曲《一六九九桃花扇》
(2008-09-13 01:27:41)
标签:
娱乐 |
分类: 氍毹梦萦 |
今晚(不,应该是昨晚)又去了国家大剧院,这次是在戏剧场看昆曲《一六九九桃花扇》。
提到此剧,不由得想起《青春版-牡丹亭》,我想这两出戏都是以“传统、青春、舞美”为卖点,好看是第一位,借此弘扬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这种形式,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不过,与《青春版》的一水儿青春班底来说,《桃花扇》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大部分角色都是多人轮流扮演,有老师,有学生,谢幕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出来,老师身穿长衫,接受学生鞠躬,然后还礼,以示传承之意,这可以看作现场教学,有不少人批评《牡丹亭》只图外表好看,演员表演还青涩,《桃花扇》在这点有所改进。
《牡丹亭》完全就是爱情缠绵,虽然有杨婆的戏份,但没有对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产生根本影响;《桃花扇》则不然,主人公的爱情揉在国仇家恨的背景之下,全剧刚柔并济。以前的李香君曾经有点高觉悟的意思,大义凛然,这次呢,回家我在看该剧的花絮纪录片时,导演特别强调,不能拔高这个角色,就是有个性,很可爱,可能正因为此,李香君的一位扮演者才19岁。
还有个人物给我印象比较深,这其实是仨人:老赞礼、苏昆生、张道士,是一个人演的,但三个人的作用一样,就是串起了全剧,开头点明主旨,结尾点醒候李二人,有点旁观者清的意思。这让我想起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开头出现的游吟诗人葛利果唱出了全剧的精华,他时而点评,时而出现在剧中。
舞台的布置上,《桃花扇》有不少亮点,舞台的焦点在于一个方形小台,这里是闺房、是大殿、是道观,前后各有一个红色大“门框”,用于升降表现各种场景的幕布。舞台四周环绕以古画,背后是乐队,若隐若现,侧面坐的是即将上场的演员,检场人员身着大褂随时上台。《牡丹亭》则偏于传统,但我觉得服装道具更精致。另外我还看过《粮仓版牡丹亭》,因为属于小剧场艺术,在舞台的布置上更加有创意。从时间来看,青春版《牡丹亭》连演三天,当然更长,不过《桃花扇》一天的演出将近3个半小时,看起来就有点累了。所以今天提前退场的观众不少。
从市场宣传来看,显然《牡丹亭》更加知名,特别是通过进大学、纪念演出、出书出碟,央视《社会记录》报道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足够的曝光。《桃花扇》多少显得弱势。由于今天是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演出,舞台布置还有些小缺憾,比如“门框”升降的幕布经常卡住,看来装台还比较仓促。
另外说个题外话,国家大剧院严格禁止拍照,按说是“纪律”最严格的剧场,可是今天居然没有屏蔽手机信号,演出到结尾,最安静、最有意境的时候,铃声不合时宜的响起来,一老头用整个剧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我自己回家!”,大煞风景。手机都能打了,相机为什么不能用?其实国家大剧院也没必要那么死板,对于戏曲演出,可以适当放松一下,别那么正襟危坐的。来点看戏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