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有涯友爱无疆--痛悼我的法国朋友德毕松

标签:
情感 |
德毕松2000年来中国旅游时拍摄的故宫
今天下午,突然得知我的法国朋友德毕松不幸去世的消息,如同五雷轰顶,简直不敢相信,一位如此热爱中国,热爱旅游,热爱生活的好友,盛年离我们而去。
因他在上海工作,所以平时难得一见,也很少联系,不过只要有机会,必然聚会。去年他到北京出差的地点,居然是我公司所在的写字楼,但是我正好在国外,而缘悭一面。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今年年初,他来北京参加会议,那是一个寒冷、雾气弥漫的周末,我请他去和平门全聚德吃了烤鸭,这是我们第二次吃烤鸭,席间他对我芥末鸭掌+烤鸭的传统套路赞不绝口,饭后我开车带他去看北海和故宫的夜景,可惜天气不好,也没有看清,最后把他送到大北窑附近的饭店,谁知从此天人永隔。
德毕松年龄比我略长,个子不高,也不算帅,但是非常幽默,而且操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到中国工作之后,我和他交流就没有用过英语。认识他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我上ICQ聊天,认识了一个法国女网友,聊得比较熟之后,她告诉我,她在巴黎有个朋友喜欢汉语,于是也通过ICQ认识上了,那个时候他还在上大学。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看到了他的个人网站,用法、英、中三种文字制作,不但贴出他到处旅游的照片,而且展示了不少带有中国革命色彩的收藏品,他的志趣由此可见一斑。不久他就来中国旅游,这也是他一系列冒险中的一次吧,由此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次见面,据我想,一个欧洲人应该比较有钱,没想到他住在王府井附近二星的芳园宾馆,一件阴暗的地下室里。这第一次见面是在晚上,我带他去白塔寺吃了涮羊肉。到了周末,我又邀请他一起出游,去了颐和园,圆明园,晚上又去梨园剧场看戏,算是了解了一下北京风情。
法国汉学发达,希拉克也是中国文化仰慕者,德毕松自然也是其中一例。后来,他就到中国工作,可惜不是北京,而是到上海当了律师。不过有几次他带朋友来,我们都尽可能找机会见面,天安门广场、什刹海、王府井,都曾是我们相聚之地。我每次去上海只要时间有富余都要和他联系,眼看他中文越来越流利。有一次他带我去了一家颇具老上海情调的餐厅,说就喜欢这种味道。
前年我去上海玩,与他吃饭的地点更加有趣,在一家纯正的朝鲜餐厅,那次十分巧合,我们所住的饭店和他租住的公寓同在一处,见面之后,他说先要去家里取东西,拿了很多在朝鲜买的画册、书籍,恰好我也去过朝鲜,就带上了笔记本(里面有不少在朝鲜拍的照片),一起去了餐馆,一边吃烤肉,看着女服务员跳朝鲜舞蹈,大谈旅游见闻,说起“基米松、金炯右”(那是他所念的Kim Il Sung、Kim Jong Il),然后拿出画册展示,引得服务员无比羡慕,眼含泪花的向我们借阅。今年我去上海的时候,去了趟徐家汇的一家日本料理餐厅,也是因为我和德毕松曾经在那里吃过饭,他说那个地方三文鱼便宜。
每次见面时间都紧迫,也就是吃饭了,不过饭局上的话题,离不开旅游,他非常喜欢旅游,而且目的地都是那种难得一去的地方,他几乎周游世界,可却没有去过近邻英国,也没去过发达的美国,这未必是一种冒险的冲动,而是对不同文化的向往。我们之所以有共同语言,因为我们都去过朝鲜、伊朗,可是更多的地方,我只有听他谈见闻的份儿。他多次去相对落后之地,像巴基斯坦、印度,也历经不少风险,去伊朗的时候,那里就少见欧洲人。我想他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去阿富汗。那次在徐家汇的日本餐厅,他说起去中亚的旅游经历,好像是吉尔吉斯斯坦还是塔吉克斯坦,那里驻上海的领事几乎从来没接待过来自中国的游客,因此对他分外热情,那边乘坐极其破旧的飞机,惊险万分。。。这次在北京,他又说起,准备去金-日-成大学留学几个月,学会朝语。上个月,正是去非洲旅游,不幸因病去世,本来他还可以去更多他所期待、喜欢的地方。
他为人风趣,爱开玩笑,多国游历的经历使他见闻广博。他有一次告诉我,曾经参加了江西电视台的选秀活动,唱中国歌曲轰动了现场,只是因为工作繁忙才放弃了决赛。他的个人网站上,头一句话就是:欢迎你来这个网上遥远的网站。如果你已经知道你来找什么,应该在下面。如果你不知道,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比较乱的地方。请上一会儿, 你肯定会找到有趣的。但是,如果你喜欢的网站就是比较严肃的,你真的要快快地跑到人民日报网站...
德毕松来自美丽的南法,那里的天空永远湛蓝,我曾经去过尼斯,之后把拍的照片给他看,他说从照片里能看到他家的房子。交往多年来,其实见面不超过10次,紧张的工作经常让我忘记过去,不过仔细回忆起来,才发现有这么多有趣的经历,只是我将不能再与他分享旅游的经历。德兄,希望你能给天堂带来更多的笑声,希望我能有机会去尼斯为你奠酒三杯!
德毕松的个人网站:http://debrisson.free.fr/zhongwen.html
上海,因为是8年前的数码相机拍摄,不是很清楚
开封
这是我06年在尼斯拍摄的,德毕松说这里能看到他的家乡,多么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