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家大剧院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去年年底我第一次进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铺满整面墙的亚洲最大管风琴,当时就希望能听到他的声音,不要成为昂贵的摆设,果然国家大剧院就举办了管风琴音乐周。
费了不少劲,搞到最后一场音乐会的票。昨天晚上基本没睡觉,下了飞机直接奔剧院,昏沉沉的。恰好第一首曲子是阿尔比诺尼的柔板,曲子开始前指挥陈佐湟说,这首曲子深沉的节奏反映了巴洛克时代作曲家敏锐、丰富的感情。可在我随时可以昏睡的状态下,这首adagio就成了催眠曲。不过,当管风琴的哨管发出其特有的清幽婉转,还略带气声的“呜呜”声音时,我顿时沉醉了,觉得有一种实现愿望的感觉。管风琴的音色丰富,几乎可以模拟整个乐队,而且有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在这种声音之下,音乐就是上帝,特别是这种乐器往往和教堂这样庄严的场所相结合,发出不可抗拒的魔力,我最难忘的就是在巴黎圣母院里突然听到管风琴时的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感受,那时犹如醍醐灌顶,浑身每个毛孔都充分的张开来吸收音乐。
上半场是小型管弦乐队的编制,伴奏的是上海爱乐乐团,管风琴的演奏台放在舞台前方,每个演奏家演奏一首乐曲。第二曲是普朗克的管风琴协奏曲,只有一个乐章,篇幅不长,我第一次听此曲,对这个时代的乐曲风格也不是非常理解,只能感受到曲子展示了管风琴辉煌宏大的一面。
下半场的圣桑第三交响曲才是重头戏,乐队规模扩大到70人,要想展现管风琴与乐队的特点,这首曲目无疑是首选。我坐的位置是侧座,正在管风琴家头顶上方,可以清楚的看到演奏的技法,但这个位置管风琴和弦乐的声音分别从耳朵两边传来,声音是割裂的。不过可以想见,如果坐在乐队前方,这首曲目可以充分的发挥音乐厅的声学效果和管风琴的壮丽音色;可以看到的是,上海爱乐乐团具有相当不错的实力,因为此曲不单是听管风琴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宏大音响,还要看管风琴与乐队的融合,整体上看乐队的演奏比较熟练和流畅,特别是铜管声部很有爆发力。
乐曲在辉煌的结尾中落幕,我几乎可以寻找到当年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感觉。并没有加演曲目,这是让观众充分留住美好记忆吧。从现在国家大剧院的繁忙程度来看,北京人的爱乐生活足可以提高一个档次,我对此感到幸福和幸运。不过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今天如此精彩的演出,居然没有公开售票,当我想买票的时候,得知其他场次已经卖完,而这场是包场。显然,观众对这个管风琴音乐周是相当欢迎的,可今天周六,上座率只有5、6成,我通过关系好容易搞到票,才知包场的主办方就是刚刚以降价闻名的那个大房地产商,不知这个包场面对的是什么人,但今天这种上座的情况和部分观众的素质,对如此漂亮的管风琴和音乐家多少有点亵渎了。
************************
3月10日晚上补记:
刚才看了一些留言:
“
请不要这样评论别人
就算别人的"情操"没你的高,也不要随意批评别人,不要认为,你比别人高级.你可以批评包场,但是不要批评观众,我看了不爽.最讨厌自以为是的人.
一副高高在上,比别人高一等的样子,讨厌
自认为很高雅
这其实就是自卑
好像我们一定要跟着国外的步子走才算得上是有素质?最讨厌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国人,来突出自己多么地有"素质".
”
等等,等等。。。
我要说的是:
有些观众,我可以负责任的、毫不避讳的、大声疾呼的说:你们素质太低!!
凡事有个基本原则,不是我高高在上,尊重别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他人,这和高雅不高雅没有关系,和文化程度也没有关系。
音乐要大家一起欣赏才好听,可是音乐家演奏的时候,有的人偏要聊天,这是不是素质低?听音乐要安静,这不是别人的标准,是世界通行的标准,是基本的礼貌。
有些事是约定俗成。就跟你看戏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鼓掌?名角亮相的时候,唱完著名唱段第一句的时候,做完高难度武打动作的时候,这是谁规定的?多年来这么沿袭下来的,咱们不能强求外国人都懂;看轻歌剧,有的舞蹈段落热闹,你可以要求演员再来一遍,这也是习俗。交响曲乐章之间鼓掌的问题,以前有人说这是素质的体现,其实不然,如果没听过,不知道到几个乐章,鼓掌就鼓掌了,下回再听就知道。关键是:人家音乐家在演奏,你不爱听可以打瞌睡,但是不能聊天,做损人利己的事儿,是不是素质低?
再有,管风琴大家看着都新鲜,中场休息的时候好奇可以在底下看看,但是舞台矮就可以上去看么?
国家大剧院是文明的窗口,来了就得讲点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