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杂志改版以来,每期以一个音乐家为主题,大量约稿从不同角度介绍、比较版本,今年第二期是贝多芬,这让我想起这么多年来,是谁引领我走进古典音乐之门,是谁给我前进的力量,是谁让我百听不厌,唯有他: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其实我有好久没有系统的听贝多芬了,受环境所限,没有时间认真地感悟,只能在车中,伴着各种噪音,去辨识那生命之音。
杂志的稿件中,有个系列是编辑提出系列问题,由各个爱乐者解答,我也回答一下,表达我对贝多芬和各位指挥大师的敬仰。
一、我与贝多芬的“初恋”
第一次听到贝多芬交响曲的旋律应该是来自于克莱德曼,那是初中的时候我一同学说这个人弹琴好听,磁带的盒上写着“命运”,当然克莱德曼的小曲和贝多芬相去甚远,不过毕竟是由此入门,记得克莱德曼受次访华时,全北京轰动,报纸上还在争论听克莱德曼算不算高雅,甚至专门援引专家的话说,他的小曲从技巧上看不难,初学者也可以弹奏,因此克莱德曼不算音乐家云云。后来我听到了贝三和贝七,那是我从图书馆花高价转录的录像带,现在我都不敢想象我中学时居然能花100多去转盘带子,我在之前的一篇博客中曾写道,当时觉得一个女生很漂亮,有一次因为公事送她回家,欣喜之余,脑中全是贝七第四乐章的旋律。
二、你个人喜好贝多芬哪种类型的作品?为什么?
我还是循着初学者的路线,由交响乐作品到钢琴、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奏鸣曲,至于大家都很推崇的晚期四重奏,我听得很少,我觉得我还没到听室内乐的时候。那些“通俗”一点的作品,我一遍又一遍的听,还没听够。
三、最喜欢贝多芬的哪几部交响曲(选三部,谈你的理由)
贝七当然算,理由如上,我听的版本也最多。
贝九不能不选,还是高中的时候(我初听音乐时留下的印象反而最深,高峰体验胜于现在),我在王府井的中图门市部,那儿的音响也不能说好,音箱里突然传出贝九第一乐章,是卡拉扬指挥的,才听了几个小节,我就晕了,不能自已。我挑唆同学花20多买了这盘磁带,班里去大观园春游,我跟这同学拿一个walkman,用一个接头连了俩耳机(显然是单声道效果了),坐在边上把全曲听了一遍。
第三名就难说了,应该让剩下七部全都并列,相对来说,还是选第三吧,听第三是个精神升华的过程。
四、如果让你给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各起一个你心目中的标题,你的9个标题后面分别给出解释
第一:青春。我曾经在收音机听到一个录音,是北京一个少年交响乐团演奏的,乐团名字和指挥全忘了,水平当然不高,但其中激荡的活力特别让人感动。
第二:奋进。贝多芬此时在摆脱海顿时代的影响,走向自己的风格,而此时又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内心在挣扎,但乐曲是向上的。
第三:英雄。这个名字这么叫下来,自然有道理。
第四:欢乐。听了克莱伯的现场之后的唯一感受。
第五:命运。
第六:如果不叫田园的话,也可以叫爱情,我觉得拿第六来状物写景,就俗了,我宁愿当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你处于热恋,你就别听第五了,听听四、六、八。
第七:热情。无论是演绎还是欣赏,都要满怀对贝多芬的爱去听第七。
第八:从顺序上讲,听第八是为了给听第九做好准备,所以我命名为“期待”,轻松的风格也象征着美好的期待。
第九:合唱显然不太合适,“自由”比较俗,“伟大”被舒伯特用了,还是叫“大同”吧,贝九的精神是全人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