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乐笔记 |
前几年国内古典音乐流行听切利比达凯,当时这位罗马尼亚指挥家刚刚谢世。他的几个特点给人留下神秘印象,一是指挥风格的巨大转变,从过往资料可以看出,他年轻时风格火爆,而晚年充满内省,精研禅宗;二是不喜欢录音,专心调教不算超一流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去世后一些现场录音问世,忽然掀起了热潮。但他也并不是被炒作才成名,当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后,他是柏林爱乐指挥的有力争夺者,但惜败于卡拉扬。
他的这些录音,从我这个门外汉的角度来听,就是一个“慢”字,而且不是一般的慢,这个慢,有如手术刀般,将音乐的节奏解剖得一清二楚,筋络分明,仿佛展现了已经听惯的曲目之内,所包含的崭新天地,而且在慢中保持着严整的格局,非常具有张力。当时我曾经听过部分曲目,主要是贝多芬的几部交响曲,当时听来,甚至有些拖沓,尤其是第7,感觉脱离了作曲家的本意。
近日听到了他指挥的瓦格纳序曲,包括纽伦堡的名歌手、唐豪瑟等,虽然只是在车上听,却忽然有当头棒喝的感觉,抛却作为歌剧序曲这一点,仅从音乐会曲目来看,绝对是再造性的创作,本来这些曲子编制比较大,追求音响宏大,在切利的棒下,我听到了以前不经意的许多细节,宛如一股股细沙汇聚成沙漠,由微而著,又感觉置身旋律交织的乐网中,犹如仰望希腊神庙一般庄严。听罢此曲,再听惯常的演绎,竟觉得十分浅薄。现场录音中包含了掌声,我想当时的听众肯定是醍醐灌顶了。
后一篇:周末寒风拍机作业5--飞翔的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