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乐笔记 |
杜梅与陈钢(北京日报图)
昨天晚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节目,是比利时小提琴家杜梅与余隆、中国爱乐、瓦隆皇家室内乐团的合作,看点当然是《梁祝》了。说起外国人演奏中国经典作品,首先是文革期间,费城交响乐团为访华而录制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指挥是奥曼迪,演奏是爱泼斯坦。对于《梁祝》,西崎崇子的演奏也是经典版本。那么,来自欧洲的奥古斯丁-杜梅能演绎出中国古典爱情么?
那个耳熟能详的旋律刚刚出来,就觉得不对劲了,而且不对劲的程度甚于一个中学生的演奏,我不是专业,不懂什么分句、弓法之类的词汇,不过按我理解,以往的演奏,表现这个主题都是很细腻的,尤其是有类似于二胡曲那种温柔、委婉的转折,以及戏曲的行腔,而杜梅的演奏不只是没有那种特有的民族风味的问题,简直就是生硬、跳跃,节奏有明显的变化,还多次听到错音。当然,乐队的表现无懈可击--这是对中国爱乐的起码要求,到了后半段,杜梅的表现好了一些,感觉上有点那个意思了。演奏结束的时候,观众掌声并不热烈,后来余隆请上了作曲之一的陈钢,观众才爆发出真诚的掌声。
下半场的曲目是肖松《音诗》,马斯奈《冥想曲》,拉威尔《茨冈》,这才展现了大师风范,尤其是《冥想曲》那种不带一丝烟火气的纯净,不过这也属于正常发挥。结尾时观众虽然不断鼓掌,但杜梅也执意没有加演。
技术上杜梅显然不会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疏于排练,对于演奏家来说,常年奔波,碰一首从未接触的作品,看来还需慎重,可以说本场音乐会选曲不当,那中外双方都有责任。另外我还想到一点,就是民族风格的问题,就如同中国大提琴家到捷克去演奏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由捷克爱乐协奏,捷克观众会不会听着不是味儿?
还想补充一点,我身后做了7、8个年青人,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显然是专程来听杜梅,但在《梁祝》演奏过程中,叽叽喳喳不断,不停的在点评、交流,严重的影响我欣赏的情绪,杜梅演奏的有问题,你可以懂行,可以失望、可以批评,但一定要在演奏后,否则就是对大师和观众的不尊重。因为听音乐本身是一个高雅的享受,是一个涤荡心灵的过程,需要文明的参与,那么,作为业内人士怎么能带头不文明呢,我问我国音乐人才的素质感到忧虑。
前一篇:高速路收费口折射的“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