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建余孽 |
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京剧是国粹,二者自然有很好的
结合。根据四大名著故事改编成的剧目有很多,其中孙悟空是尽人
皆知且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形象,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剧目除了《沙桥
践别》讲的是李世民为唐僧送行之外大部分以孙悟空为主角。水浒
的主人公比较分散,所以水浒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宋江、李逵、
武松、鲁智深、林冲、时迁、燕青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潘金莲、
阎婆惜和扈三娘这三个女性以及史文恭等一些反面形象。特别提出
两个剧目:《逼上梁山》是在延安改编的,有突出阶级斗争的特殊
意义;《打渔杀家》的情节不见于水浒,但和李俊水浒人物有关。
红楼梦的剧目相对最少,大部分是梅兰芳和荀慧生先生编演的,即
使最有名的《红楼二尤》也不如越剧《红楼梦》那么有名。而在四
大名著中,被改编最多的、最为群众津津乐道的,主人公形象最深
入人心的非三国戏莫属。
早在元代杂剧中就有大量的三国戏,这些剧目主要来源于《三国志》
和《三国志平话》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已经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倾向,
并且突出了刘关张诸葛等鲜明的形象,如《连环计》、《千里独行》、
《单刀会》等,可以说对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公元179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80大寿,安徽著名的徽戏班“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赴京庆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逐渐
在京城戏曲界中占据重要地位,19世纪30年代左右,汉戏也开始进入
北京,两种戏曲剧种逐渐融合,并吸收了昆曲等其他剧种的特色,最
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在当时之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取人之长、
补几之短,同时以“三鼎甲”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为首的一批
艺术家的涌现也使其呈现了勃勃生机。
提到京剧三国戏,首先要提到的重要人物是卢胜奎,他是咸丰年间三
庆班的著名老生,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作为京剧史上第一位剧作家编写
了36本的连台本戏《三国志》,从“赵云得马”到“取南郡”。当时
三庆班对此剧极为重视,每每云集最强阵容演出,一年只演一次,从
冬至演到年终的“封箱”,一天一本。
大约在清末民初,京剧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大量的新作和名家不
断涌现,三国戏的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有很
多著名演员享有诸如“活曹操”、“活孔明”、“活关公”的美誉。
一些剧目经过不同艺术家的演绎也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著名的
《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唱来各有特色,一时瑜亮,他
们四人的竞争也曾有“马跳(杨)檀(谭)溪(奚)”的佳话。一些众多明
演员合作的大场面也经常选用三国戏,正是由于这些剧目人物形象各
据特色,最著名的是《龙凤呈祥》和《群(英会)、借(东风)、华(容
道)》,前者是刘备娶孙尚香的故事,一般来说头牌(最有名的演员)
是演乔玄的,这是因为马连良的《甘露寺》一折实在精彩,其次是
孙尚香,第三是刘备,然后是吴国太、孙权,赵云、诸葛亮、张飞、
鲁肃均是几句话的配角,往往在大合作戏中有名家出演反而更显隆
重。后者真是无愧群英会之名,解放后曾有一部影片传世,叶盛兰
饰周瑜、马连良饰诸葛亮、袁世海饰曹操、谭富英饰鲁肃、萧长华
饰蒋干、裘盛戎饰黄盖,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京剧三国戏里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关羽、曹操、诸葛亮了。诸葛亮
的戏大多以唱功为主,像前面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都有
大段家喻户晓的唱腔。剧作家卢胜奎当年便有“活孔明”的美称。
塑造诸葛亮形象最为成功的当属马连良,他动作潇洒大方,唱腔清
新明快,使诸葛亮羽扇道袍的形象广为流传。
曹操这一角色就更不用说了,他使得“白脸”成为奸臣的代表,这
简直是一个千古奇冤,却更证明了戏曲人物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京剧里曹操的形象大部分是奸诈狡猾或者残忍多疑,像《捉放曹》、
《击鼓骂曹》、《群英会》,也有狼狈不堪的,如《华容道》,个
别的略为展现了他的豪情,像《横槊赋诗》。老一辈的“活孟德”
有郝寿臣、候喜瑞,再近一点的是袁世海,袁主要宗郝,又别有创
新,最突出的特点是“念”和“做”,表现曹操形象的代表做应该
是《群英会》,既有误杀蔡、张的多疑和后悔,又有横槊赋诗的豪
情万丈。
当然,京剧三国戏里最著名的人物是关羽,他作为“武圣”在京剧
中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关羽有脸谱,但却是老生应工,准确的说
是老生里的一个分支--“红生”,这个行当里的人物只有他和赵匡
胤,关羽脸谱的颜色是红色,当然由于他“面如重枣”,而正是由
于关羽,红脸也成了忠义的象征。其次,关羽的“行头”也比较特
殊,是绿色的“靠”(盔甲),而且手擎巨大的青龙偃月刀,整个形
象较一般武将更为端庄肃穆、气宇轩昂。第三,关羽的“随从”也
多,除了周仓扛刀之外还有马童,他在关羽出场之前先翻个跟头出
来亮相,烘托关羽出场的气氛。第四,旧社会演关公戏演员扮戏之
前要先向关公牌位跪拜,扮好戏后俨然关公附体,不能轻易走动说
话(现在当然没这个规矩了)。当年有一位名演员演关羽上台之前,
先喝一大口酒然后憋足气,脸顿时就红了,也真是个绝活。擅演关
羽的名家也很多,有李洪春、李万春、周信芳等。
三国里的其他重要人物的“戏份儿”也挺多,比如刘备、赵云、张
飞、周瑜、黄忠、吕布等,也有一些剧目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
像《捉放曹》的陈宫、《击鼓骂曹》的祢衡、《甘露寺》的乔玄、
《哭祖庙》的刘堪。可惜主人公大多以男性为主,像孙尚香在有的
戏里算“二牌”,貂蝉也只是配角。这些剧目的范围基本集中在孔
明去世之前,而且以刘备这一方的事件为主,有很多著名的场面并
没有改编,尤其是后期的事件和人物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有的戏是各家都唱各有特色,像一些关公戏,或刚才提到的《捉放
曹》、《击鼓骂曹》、《空城计》等,也有的是某派的“独门绝活”,
比如马派《借东风》、《甘露寺》,言(菊朋)派《让徐州》(陶谦)、
《卧龙吊孝》,高(庆奎)派《逍遥津》(献帝)、《胭粉计》(孔明)、
汪(笑侬)派《哭祖庙》等。总之,可以这样形容,三国是戏曲取之
不尽的好题材,戏曲是使三国更为喜闻乐见的好形式。
附:一些比较著名的三国戏
打督邮、捉放曹、磐河战(袁绍和公孙瓒的战斗)、连环计、战濮阳
(吕布)、让徐州、打曹豹(张飞)、辕门射戟、凤凰二乔、白门楼、
青梅煮旧论英雄、击鼓骂曹、屯土山(约三事)、白马坡、灞桥挑袍、
卧牛山(收周仓)、古城会(三兄弟团圆)、官渡之战、马跳檀溪、徐
母骂曹、荐诸葛、三顾茅芦、博望坡、汉阳院(刘表死)、长坂坡、
汉津口、激权激瑜、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华容道、取南郡、
战长沙、甘露寺、回荆州、黄鹤楼(周瑜宴请刘备欲加害的事,演义
里好像没这个情节)、讨荆州、卧龙吊孝、战渭南(马超)、张松献地
图、战冀州、取成都、单刀会、逍遥津、瓦口关(张飞)、定军山(斩
夏候渊)、阳平关(黄忠)、水淹七军、受禅台、小桃园(关兴张苞)、
伐东吴、连营寨、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祭江(孙尚香死)、安居
平五路、雍凉关(诸葛反间计削司马兵权)、凤鸣关(赵云斩五将)、
天水关(收姜维)、骂王朗、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北原(斩
郑文)、胭粉计、七星灯(诸葛攘星)、铁笼山、亡蜀鉴、哭祖庙、
洛神、曹操与杨修(新编历史剧)............
结合。根据四大名著故事改编成的剧目有很多,其中孙悟空是尽人
皆知且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形象,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剧目除了《沙桥
践别》讲的是李世民为唐僧送行之外大部分以孙悟空为主角。水浒
的主人公比较分散,所以水浒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宋江、李逵、
武松、鲁智深、林冲、时迁、燕青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潘金莲、
阎婆惜和扈三娘这三个女性以及史文恭等一些反面形象。特别提出
两个剧目:《逼上梁山》是在延安改编的,有突出阶级斗争的特殊
意义;《打渔杀家》的情节不见于水浒,但和李俊水浒人物有关。
红楼梦的剧目相对最少,大部分是梅兰芳和荀慧生先生编演的,即
使最有名的《红楼二尤》也不如越剧《红楼梦》那么有名。而在四
大名著中,被改编最多的、最为群众津津乐道的,主人公形象最深
入人心的非三国戏莫属。
早在元代杂剧中就有大量的三国戏,这些剧目主要来源于《三国志》
和《三国志平话》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已经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倾向,
并且突出了刘关张诸葛等鲜明的形象,如《连环计》、《千里独行》、
《单刀会》等,可以说对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公元179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80大寿,安徽著名的徽戏班“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赴京庆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逐渐
在京城戏曲界中占据重要地位,19世纪30年代左右,汉戏也开始进入
北京,两种戏曲剧种逐渐融合,并吸收了昆曲等其他剧种的特色,最
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在当时之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取人之长、
补几之短,同时以“三鼎甲”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为首的一批
艺术家的涌现也使其呈现了勃勃生机。
提到京剧三国戏,首先要提到的重要人物是卢胜奎,他是咸丰年间三
庆班的著名老生,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作为京剧史上第一位剧作家编写
了36本的连台本戏《三国志》,从“赵云得马”到“取南郡”。当时
三庆班对此剧极为重视,每每云集最强阵容演出,一年只演一次,从
冬至演到年终的“封箱”,一天一本。
大约在清末民初,京剧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大量的新作和名家不
断涌现,三国戏的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有很
多著名演员享有诸如“活曹操”、“活孔明”、“活关公”的美誉。
一些剧目经过不同艺术家的演绎也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著名的
《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唱来各有特色,一时瑜亮,他
们四人的竞争也曾有“马跳(杨)檀(谭)溪(奚)”的佳话。一些众多明
演员合作的大场面也经常选用三国戏,正是由于这些剧目人物形象各
据特色,最著名的是《龙凤呈祥》和《群(英会)、借(东风)、华(容
道)》,前者是刘备娶孙尚香的故事,一般来说头牌(最有名的演员)
是演乔玄的,这是因为马连良的《甘露寺》一折实在精彩,其次是
孙尚香,第三是刘备,然后是吴国太、孙权,赵云、诸葛亮、张飞、
鲁肃均是几句话的配角,往往在大合作戏中有名家出演反而更显隆
重。后者真是无愧群英会之名,解放后曾有一部影片传世,叶盛兰
饰周瑜、马连良饰诸葛亮、袁世海饰曹操、谭富英饰鲁肃、萧长华
饰蒋干、裘盛戎饰黄盖,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京剧三国戏里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关羽、曹操、诸葛亮了。诸葛亮
的戏大多以唱功为主,像前面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都有
大段家喻户晓的唱腔。剧作家卢胜奎当年便有“活孔明”的美称。
塑造诸葛亮形象最为成功的当属马连良,他动作潇洒大方,唱腔清
新明快,使诸葛亮羽扇道袍的形象广为流传。
曹操这一角色就更不用说了,他使得“白脸”成为奸臣的代表,这
简直是一个千古奇冤,却更证明了戏曲人物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京剧里曹操的形象大部分是奸诈狡猾或者残忍多疑,像《捉放曹》、
《击鼓骂曹》、《群英会》,也有狼狈不堪的,如《华容道》,个
别的略为展现了他的豪情,像《横槊赋诗》。老一辈的“活孟德”
有郝寿臣、候喜瑞,再近一点的是袁世海,袁主要宗郝,又别有创
新,最突出的特点是“念”和“做”,表现曹操形象的代表做应该
是《群英会》,既有误杀蔡、张的多疑和后悔,又有横槊赋诗的豪
情万丈。
当然,京剧三国戏里最著名的人物是关羽,他作为“武圣”在京剧
中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关羽有脸谱,但却是老生应工,准确的说
是老生里的一个分支--“红生”,这个行当里的人物只有他和赵匡
胤,关羽脸谱的颜色是红色,当然由于他“面如重枣”,而正是由
于关羽,红脸也成了忠义的象征。其次,关羽的“行头”也比较特
殊,是绿色的“靠”(盔甲),而且手擎巨大的青龙偃月刀,整个形
象较一般武将更为端庄肃穆、气宇轩昂。第三,关羽的“随从”也
多,除了周仓扛刀之外还有马童,他在关羽出场之前先翻个跟头出
来亮相,烘托关羽出场的气氛。第四,旧社会演关公戏演员扮戏之
前要先向关公牌位跪拜,扮好戏后俨然关公附体,不能轻易走动说
话(现在当然没这个规矩了)。当年有一位名演员演关羽上台之前,
先喝一大口酒然后憋足气,脸顿时就红了,也真是个绝活。擅演关
羽的名家也很多,有李洪春、李万春、周信芳等。
三国里的其他重要人物的“戏份儿”也挺多,比如刘备、赵云、张
飞、周瑜、黄忠、吕布等,也有一些剧目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
像《捉放曹》的陈宫、《击鼓骂曹》的祢衡、《甘露寺》的乔玄、
《哭祖庙》的刘堪。可惜主人公大多以男性为主,像孙尚香在有的
戏里算“二牌”,貂蝉也只是配角。这些剧目的范围基本集中在孔
明去世之前,而且以刘备这一方的事件为主,有很多著名的场面并
没有改编,尤其是后期的事件和人物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有的戏是各家都唱各有特色,像一些关公戏,或刚才提到的《捉放
曹》、《击鼓骂曹》、《空城计》等,也有的是某派的“独门绝活”,
比如马派《借东风》、《甘露寺》,言(菊朋)派《让徐州》(陶谦)、
《卧龙吊孝》,高(庆奎)派《逍遥津》(献帝)、《胭粉计》(孔明)、
汪(笑侬)派《哭祖庙》等。总之,可以这样形容,三国是戏曲取之
不尽的好题材,戏曲是使三国更为喜闻乐见的好形式。
附:一些比较著名的三国戏
打督邮、捉放曹、磐河战(袁绍和公孙瓒的战斗)、连环计、战濮阳
(吕布)、让徐州、打曹豹(张飞)、辕门射戟、凤凰二乔、白门楼、
青梅煮旧论英雄、击鼓骂曹、屯土山(约三事)、白马坡、灞桥挑袍、
卧牛山(收周仓)、古城会(三兄弟团圆)、官渡之战、马跳檀溪、徐
母骂曹、荐诸葛、三顾茅芦、博望坡、汉阳院(刘表死)、长坂坡、
汉津口、激权激瑜、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华容道、取南郡、
战长沙、甘露寺、回荆州、黄鹤楼(周瑜宴请刘备欲加害的事,演义
里好像没这个情节)、讨荆州、卧龙吊孝、战渭南(马超)、张松献地
图、战冀州、取成都、单刀会、逍遥津、瓦口关(张飞)、定军山(斩
夏候渊)、阳平关(黄忠)、水淹七军、受禅台、小桃园(关兴张苞)、
伐东吴、连营寨、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祭江(孙尚香死)、安居
平五路、雍凉关(诸葛反间计削司马兵权)、凤鸣关(赵云斩五将)、
天水关(收姜维)、骂王朗、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北原(斩
郑文)、胭粉计、七星灯(诸葛攘星)、铁笼山、亡蜀鉴、哭祖庙、
洛神、曹操与杨修(新编历史剧)............
前一篇:天津一日游
后一篇:《三国演义》复姓人物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