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建余孽 |
A--曹节
1、曹操曾祖
2、宦官,十常侍之一,(史实中十常侍无此人)
B--陈矫
1、魏国重臣,与华歆、王朗等人请汉献帝禅位(字季弼,广陵东阳(安徽天长西北)人,卒于237年,从年龄上看,应该比较接近。但他在献帝末年,也就是取南郡不到10年后就任尚书,是权利很大的文官,这就不大可能是那个武将陈矫了。)
2、曹操部将,守南郡时射伤周瑜,后被赵云所擒(出现在第51回,周瑜围南郡,曹仁以曹操遗计,命陈矫在城中埋伏,射中周瑜,导致他后来伤发身死。后来诸葛亮用计差赵云取了南郡,拿住陈矫,得到兵符,才得以攻取荆州襄阳。陈矫下落没有再提。此事应在建安14年(209年)。)
C--陈群
1、魏国重臣,曹丕死后与司马懿、曹真共同受遗诏辅佐曹睿(是三国名臣,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字长文,是许昌人。文帝曹丕崩后,以镇东大将军职与司马懿、曹真同受遗诏,辅佐明帝曹睿。陈群卒于236年(青龙4年)。)
2、魏将,见于司马懿伐公孙渊时(出现在106回,景初2年以司马之职随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这只是一个属官。何况此时那个陈群已经死了两年,当然不是一个人。)
D--邓贤
1、孟达外甥,孟达欲叛魏归蜀时他与李辅向司马懿出首
2、刘璋部将,与刘备作战时阵亡
E--杜袭
1、曹操谋士,曾劝曹为魏王
2、夏侯渊部将
F--韩浩
1、曹操部将,随夏侯敦攻打博望坡兵败(出现在第39回火烧博望坡,他曾劝夏侯敦小心埋伏,夏侯不听,后来火起,他夺路而走。《三国志》中称其建议曹操屯田,被采纳,大大增强曹操实力。)
2、韩玄之弟,后被黄忠所斩(出现在第70回,说是“降将”韩玄之弟(所谓降将乃是指韩玄被杀后降曹),在定军山为黄忠所斩。而火烧博望坡时韩玄尚为长沙太守,自不可能降曹。)
G--刘琮
1、刘表次子,降曹后被杀
2、刘禅第三子
H--李辅
1、孟达亲信,孟达欲叛魏归蜀时与邓贤向司马懿出首
2、魏将,随钟会伐蜀
I--刘岱
1、曹操部将,与王忠攻打刘备被擒(字公山,乃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史称因功封列候。演义中曹操命他和王忠去徐州攻刘备,被生擒后放回。这里演义将两个刘岱混为一谈,称“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降于操,用为偏将”,22回里刘备也说“也是一镇诸侯。。。。不可轻敌”。关键是两个人名同字也同,所以混淆,至于是不是史书有误,把字也弄混了就不得而知。如果单指《三国演义》,就可以将错就错,两个刘岱是同一人。)
2、兖州刺史,参与伐董卓,刘繇之兄(是皇族,也字公山,山东牟平人,曾任兖州刺史,讨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三国志》中说他在黄巾军攻兖州时败死,鲍信等乃保举曹操为兖州刺史。)
J--王颀
1、魏将,随邓艾伐蜀
2、东汉大臣,李、郭攻入长安时被杀
K--许允
1、魏国大臣,司马懿趁曹芳祭高平陵时发动政变,让他向曹爽解释
2、蜀汉将领,随诸葛亮北伐
L--张虎
1、魏将,张辽之子
2、黄祖部将,被韩当杀死
M--张南
1、原为袁熙部将,降曹后在赤壁被周泰所杀(与焦触并列)
2、蜀汉将领,夷陵之战中阵亡(与冯习并列)
N--马忠
1、蜀汉将领,随诸葛亮北伐,史实中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
2、潘璋部将,生擒关羽,夷陵之战中被糜芳、傅士仁所杀
O--王甫
1、关羽部下,守麦城时自杀
2、东汉宦官,与曹节密谋杀窦武陈蕃
P--张温
1、吴国大臣,诸葛亮遣邓芝与吴修好,他回蜀答礼
2、东汉大臣,被董卓杀害
Q、穆顺
1、张杨部将,伐董卓时被吕布所杀
2、汉献帝的宦官,与伏完密谋杀曹操,被害
R--李丰(唯一一个有三人同名同姓的)
1、魏国大臣,密谋诛司马师,事败被杀
2、蜀国大臣,李严之子
3、袁术部将,被曹军所杀
(有人说三个李丰音同字不同,其实不然,除了这三个李丰之外,还有一个李封,是吕布部将,被许褚所斩。)
1、曹操曾祖
2、宦官,十常侍之一,(史实中十常侍无此人)
B--陈矫
1、魏国重臣,与华歆、王朗等人请汉献帝禅位(字季弼,广陵东阳(安徽天长西北)人,卒于237年,从年龄上看,应该比较接近。但他在献帝末年,也就是取南郡不到10年后就任尚书,是权利很大的文官,这就不大可能是那个武将陈矫了。)
2、曹操部将,守南郡时射伤周瑜,后被赵云所擒(出现在第51回,周瑜围南郡,曹仁以曹操遗计,命陈矫在城中埋伏,射中周瑜,导致他后来伤发身死。后来诸葛亮用计差赵云取了南郡,拿住陈矫,得到兵符,才得以攻取荆州襄阳。陈矫下落没有再提。此事应在建安14年(209年)。)
C--陈群
1、魏国重臣,曹丕死后与司马懿、曹真共同受遗诏辅佐曹睿(是三国名臣,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字长文,是许昌人。文帝曹丕崩后,以镇东大将军职与司马懿、曹真同受遗诏,辅佐明帝曹睿。陈群卒于236年(青龙4年)。)
2、魏将,见于司马懿伐公孙渊时(出现在106回,景初2年以司马之职随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这只是一个属官。何况此时那个陈群已经死了两年,当然不是一个人。)
D--邓贤
1、孟达外甥,孟达欲叛魏归蜀时他与李辅向司马懿出首
2、刘璋部将,与刘备作战时阵亡
E--杜袭
1、曹操谋士,曾劝曹为魏王
2、夏侯渊部将
F--韩浩
1、曹操部将,随夏侯敦攻打博望坡兵败(出现在第39回火烧博望坡,他曾劝夏侯敦小心埋伏,夏侯不听,后来火起,他夺路而走。《三国志》中称其建议曹操屯田,被采纳,大大增强曹操实力。)
2、韩玄之弟,后被黄忠所斩(出现在第70回,说是“降将”韩玄之弟(所谓降将乃是指韩玄被杀后降曹),在定军山为黄忠所斩。而火烧博望坡时韩玄尚为长沙太守,自不可能降曹。)
G--刘琮
1、刘表次子,降曹后被杀
2、刘禅第三子
H--李辅
1、孟达亲信,孟达欲叛魏归蜀时与邓贤向司马懿出首
2、魏将,随钟会伐蜀
I--刘岱
1、曹操部将,与王忠攻打刘备被擒(字公山,乃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史称因功封列候。演义中曹操命他和王忠去徐州攻刘备,被生擒后放回。这里演义将两个刘岱混为一谈,称“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降于操,用为偏将”,22回里刘备也说“也是一镇诸侯。。。。不可轻敌”。关键是两个人名同字也同,所以混淆,至于是不是史书有误,把字也弄混了就不得而知。如果单指《三国演义》,就可以将错就错,两个刘岱是同一人。)
2、兖州刺史,参与伐董卓,刘繇之兄(是皇族,也字公山,山东牟平人,曾任兖州刺史,讨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三国志》中说他在黄巾军攻兖州时败死,鲍信等乃保举曹操为兖州刺史。)
J--王颀
1、魏将,随邓艾伐蜀
2、东汉大臣,李、郭攻入长安时被杀
K--许允
1、魏国大臣,司马懿趁曹芳祭高平陵时发动政变,让他向曹爽解释
2、蜀汉将领,随诸葛亮北伐
L--张虎
1、魏将,张辽之子
2、黄祖部将,被韩当杀死
M--张南
1、原为袁熙部将,降曹后在赤壁被周泰所杀(与焦触并列)
2、蜀汉将领,夷陵之战中阵亡(与冯习并列)
N--马忠
1、蜀汉将领,随诸葛亮北伐,史实中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
2、潘璋部将,生擒关羽,夷陵之战中被糜芳、傅士仁所杀
O--王甫
1、关羽部下,守麦城时自杀
2、东汉宦官,与曹节密谋杀窦武陈蕃
P--张温
1、吴国大臣,诸葛亮遣邓芝与吴修好,他回蜀答礼
2、东汉大臣,被董卓杀害
Q、穆顺
1、张杨部将,伐董卓时被吕布所杀
2、汉献帝的宦官,与伏完密谋杀曹操,被害
R--李丰(唯一一个有三人同名同姓的)
1、魏国大臣,密谋诛司马师,事败被杀
2、蜀国大臣,李严之子
3、袁术部将,被曹军所杀
(有人说三个李丰音同字不同,其实不然,除了这三个李丰之外,还有一个李封,是吕布部将,被许褚所斩。)
前一篇:《三国演义》中名为双字之人
后一篇:天津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