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建余孽 |
所有謚號之中,「文正」最美,此謚在清代ㄧ向出自皇帝特恩,禮臣均不敢擬。統計順康雍乾四朝得謚「文正」者,僅工部尚書湯斌、東閣大學士劉統勳二人。按《大清會典》錄《鴻稱通用》所載群臣謚字,「文」字第五,「正」字第四十一。世重「文正」之謚,實因宋代大儒朱熹學行為後世所宗,其謚號即是「文正」。清人福格云:
宋人最重道學。以文正二字之義,實與道學表裏,因而重之。迨我國初理學諸子,又以道學相尚,推而重之,遂致相惑不解。其實文正之謚,遠出文忠四十字之下也。
其實「文正」之謚早在明代便已極受重視,前文所引楊一清許以「文正」奉李東陽,便使李東陽不顧病體,於榻上頓謝連連。依清制規定,群臣謚字前五名依序是:忠、孝、純 誠、文。謚義分別是:
肫誠翊贊曰忠,危身奉上曰忠。慈惠愛親曰孝、大慮行節曰孝,能養能榮曰孝。志慮忠實曰純,安危一心曰純。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道德博聞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勤學好問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另第四十一字「正」之謚義為「守道不移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很顯然的,國家始終置於個人之上。就臣子而言,為國盡忠乃最大職志;而孝道則是歷來最為重視的德行,是家庭與社會的維繫支柱,亦可解釋為向國家盡忠是為大孝,謚義所言「大慮行節」便是此義。然則明清兩代將「文正」視為最高最美,實是受理學影響。但亦可見清代統治受漢文化影響之深。以下以清初四朝為例,臚列順、康、雍、乾四朝曾經賜予的謚號及人數,以明瞭清初文臣謚號的使用情形:
文正 02 文忠 01 文成 02 文毅 04 文恭 11 文敬 03 文莊 02 文端 21 文恪 16 文穆 03 文安 02 文良 02 文康 01 文和 03 文肅 05 文簡
06 文靖 02 文清 03 文僖 03 文貞 04 文定 08 文勤 07 文襄 09 文敏 07 文通 02 文達 01 文懿 01
忠烈 01 忠勇 01 忠果 01 忠毅 04 忠靖 01 忠節 02 忠貞 01 忠義 01 忠勤 04 忠襄 04 忠敏 01 忠愍 01 純和 01
誠武 01 誠毅 02 誠恪 01 昭簡 01 明靖 01 明敏 01 武毅 01 武襄 01 勇壯 01 壯果 01 剛烈 01
果烈 01 果勇 01 果壯 01 果敏 01 恭憲 01 恭毅 03 恭恪 03 恭惠 01 恭簡 02 恭愨 02 恭定 03 恭勤 03 敬敏 01
莊恪 04 莊敏 01 端毅 01 端恪 02 端肅 01 端簡 03 端愨 01 端勤 02 端敏 01 恪恭 01 恪靖 01 恪僖 03 恪思 01 恪慎 01 恪勤 04 恪敏
02
安恪 01 敦敏 01 康僖 02 順僖 01 溫恪 01 溫愨 02 溫僖 02 溫勤 01 正直 01 肅敏 03 清獻 05 清端 06 清恪 03 清惠 02 清愨 02 清義 01
愨敬 01 愨厚 01 愨簡 01 愨僖 02 愨勤 01 愨愍 01 僖敬 02 僖恪 01 僖和 01 僖靖 02 僖平 01 僖敏 01 義烈 01
勤勇 01 勤果 01 勤毅 03 勤恪 10 勤惠 03 勤愨 03 勤僖 05 勤襄 03 勤敏 04 勤愍 01 襄忠 01 襄武 01 襄壯 04 襄勤 03 襄敏 04 襄愍
01
敏勇 01 敏壯 04 敏果 03 敏恪 04 敏惠 01 敏愨 01 敏襄 02 敏達 01
文字部分為謚號,數字部分為得謚人數。
以上共賜謚號一三三個,得謚人數共三三三人。其中世祖朝得謚四十六人,聖祖朝得謚一百廿二人,世宗朝得謚廿八人,高宗朝得謚一百三十七人。清初四朝共一百五十二年,平均每年僅二人得謚,益可得見清初謚法的隆重。至清季德宗光緒初年,謚法漸濫。原來咸同以後,以戰亂頻生,各地府州縣官死節者頗不乏人,疆圻大臣代為請謚亦偶有俞允者,遂致臺垣部院援例乞恩,凡為親故遇難死事,率而奏請予謚。至光緒初年曾有交章累疏,兩月不休之事;此時兩宮太后始知其事非體,乃特詔停止。然而僥倖邀得易名曠典的細品之官,早已不勝計數了。
謚議是禮官對死者應否得謚及給賜何謚的議論。必須秉諸大公,按諸行業而做出公正的議論。明憲宗成化4年(1468A.D.)4月,禮部主事陸淵之引宋儒之語議大學士陳文之謚云:
刑罰雖嚴,可警於一時;爵賞雖重,不及於後世。惟美惡之謚一定,則榮辱之名不朽。邇者大學士陳文卒,謚曰莊靖。莊靖,美謚也,陳文何以當此?跡其生平,貪穢彰聞,縱子為惡。生逃重罰,死又竊美名,殊失古人勸懲之典。乞敕議更惡謚,以為將來戒。
御史謝文祥亦為言:
聖人制為謚法,所以善善惡惡,以公天下後世。近陳文卒,議者妄擬謚曰莊靖。夫睿通克服曰莊,慎以處位曰靖,以此加之(陳)文,豈惟不稱其情,後人或慕而效之,敢於肆行無忌,則天下國家尚奚賴哉?乞敕有司會議,別選惡謚相稱者加之。使天下後世曉然知陛下之大公,雖輔臣不少貸,則善者勸而惡者懼矣。
但憲宗以陳文雖然有過,但「當時不言,沒後始言,姑宥之」。此次議謚是在既謚之後,欲改為惡謚而不果,也是明代文臣不錫惡謚又一例證。另有議論結果不予給謚之例,如明孝宗弘治4年(1491A.D.)戶部尚書劉昭之子劉綺奏乞贈謚,禮部覆奏:
劉昭前被劾削太子少保致仕,何可復與贈謚,此後有乞恩贈謚者,禮部斟酌可否,務合公論,不許一概比例濫請。
還有一例是不欲主動請謚者。大學士金幼孜病篤之時,家人囑請身後之恩,亦即詢其將向朝廷請賜何謚,幼孜「不聽,且曰君子所恥也」。以金幼孜經歷之特殊,使人不由得懷疑是其本人雅不欲身後謚議的批判,還是自慚於革除之際未能仗節身殉。其間因由殊堪玩味。
對於議謚過程,明人仍有不滿之處。例如詞臣謚文,王鏊以為此是「不以人而以官」,認為有失公允,而定謚出於禮官秉筆一二人之手,「或以好惡參其間,又不聞駁正之者。於乎,何以服天下、信後世哉」?此語雖是王鏊個人意見,但多少可以看出議謚的真正公允確實並非易事。
五、結論兼論謚法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
「謚者,闡幽顯微之公典,正勵世磨鈍之大權」,自古以來,謚法謚典便在國家政治的側面擔任著激勸揚善、懲惡貶凶,端正風習、砥礪人心的任務。其所注重者,乃以亡者之身後美名,使生者有以仿效自勵,或至少能夠不行邪道。名譽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所極力維護的一項瑰寶,尤其是身後易名,不僅關係個人名留史冊的褒貶,更關繫其家族後代子孫立足行世的依託,所以謚法一直極受重視。無論何種官職,死後其家屬遺眷總想請得美謚來光耀門楣、惕勵子孫。而在國家方面,正可藉此達到道德與心理層面的制約目的。
謚號是生者給予死者評價的特殊稱號,既反應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及社會對他的看法,也是對死者的蓋棺之論。是政治輿論的時代導向,且有關於歷史人物的毀譽榮辱及社會的發展變化。隋人顏之推曾深刻闡述謚法榜樣對社會風尚的引導作用: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欲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墻宇也,自古及今,獲其庇廕者眾矣。夫修善立名,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更有將謚典繫於天下治亂的關鍵,明人丘濬即云:
國家所以馭臣下者,不過禍福榮辱而已。善者生享其福,死受其榮;不善者生遇其禍,死蒙其辱。天下雖欲不治,安不可得也。如有不令之臣,生則盜其祿位,死則盜其榮名,善者不知所勸,惡者不知所懼。臧否顛倒,不可復振,其為害可勝道哉?121
明大學士吳道南則論謚典的重要與議謚的莊嚴:
易名重典,榮鏡千秋,固必其人不愧於此典,即此典亦非專為其人也。為夫國家舉也,可以風有位;該部行之,足以憲將來,則是典也正。先王之所謂名教,而以佐爵賞刑之所不及者也……聞其聲,必徵其實;見其表,必察其裏。不敢參一毫嫌怨,不敢萌一念私恩。虛心博採,平心擬議,以天下之公是公非,合於本人之真是真非。必其人端方正直,足以砥柱乎中流,必所表碩德鴻猷,足以流光於奕世。寧過於嚴,或有遺賢以待他日之補牘;毋失於寬,致有濫舉,以玷今日之公評。若夫炳烺大節,既以叫閶闔而觸雷霆,何忍忠魂飲吹毛之憾,歷落孤貞。果能盟歲寒而凌霜雪,肯令介節靳華袞之褒,庶幾喟德欽芳,寓有微顯幽闡之意。黜邪崇正,卓有揚清激濁之風,謚典可藉以有光。122
謚法以儒家道德規範,來評價死者,教訓生者,引導全社會安時順世,寧可拋棄個人的利益甚至生命,維護家庭的和睦、社會的正義和國家的安全。可謂為在積極的道德觀點約束下,古代君王、官僚可能有所收斂,不敢恣意妄為,至少在表面上還要關心黎民百姓的生死憂樂。謚法傳衍至明代,無論謚字謚義,均已甚為完備。唯獨文臣謚典有美無惡,失去了勸懲的作用,而淪為崇獎的工具,這實是傳統政治文化的一大缺憾。至清代則緊縮給謚權力於皇帝一人,又嚴格限制得謚資格,雖然同樣沒有醜惡之謚,但層層的限制則至少恢復了傳統謚法原有的激勵功能。而且由於限制之嚴格,在心理上,得謚的期盼與想望因而更為強烈。就此而言,若是未能得謚,其內心遺憾必然更為強烈;相對的,得謚者所受之輿論評價亦必更受重視崇隆。
自周代以下,謚法之施行在中國歷史上已超過三千年,雖然今日已不存在,但對歷史研究而言,卻是必須要有所瞭解,才能在研究過程中順利的完成研究目標。首先,在解讀史料方面,若不懂謚法,則恐有窒礙難讀之處,且看以下二段引文:明人鄭曉《今言》卷四:
浙人入閣者今七人,黃文簡、王文通、呂文懿、商文懿、謝文政、張文忠、李南渠。文毅相業不在文貞、文達之下。文貞始嫌於君臣,文達終嫌於父子。
清人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一:
歷考國朝吾閩百餘年來,文臣得謚者僅五人,一為南安洪文襄公,一為安溪李文貞公,一為漳浦蔡文勤公,及其從子文恭公,一為侯官陳忠毅公丹赤。蓋自嘉慶六年蔡文恭公之後,無一人再膺斯典者。若武臣則指不勝屈矣。
前段引文所指為黃淮、王一寧、呂原、商輅、謝遷、張益。後段引文所指為洪承疇、李光地、蔡世遠、蔡新、陳丹赤。設想若不知文內所載各謚號所指何人,則研究將如何繼續進行?即使遍查典籍,確知各謚號所指為誰,但卻不知為何古籍每每以謚號、字號、室名等別稱來指稱其人,到底有何意義?凡此,俱為謚法研究的重心。原來謚號是法制的一種,是國家賜與的一項榮譽,而得謚者的功業行實也是後人敬重仿效的楷模。如此便不難理解以謚號直稱其人的道理。
然而謚法畢竟是一種法制,必須透過人為的限制才能發揮其精神,否則如明代五年類舉的浮濫遺漏與清季對小臣慷慨給謚的非體,乃是必然的結果。明季江西巡撫葉允盛便提出謚號與人必須相得的看法:
謚以尊名,所謂彰德崇功,以風來者,至重典也。故人以得謚而重,謚得其人而後謚典重。藉令謚不必賢,賢不必謚,將何以協天下萬世之公,而會典亦難乎其為重矣。
就明清兩代而言,以施行謚法的角度視之,可以清楚印證時代愈後,則皇權愈高。明代由禮臣擬謚,皇帝認可;然而明代閣臣權位既高且重,對皇帝之賜謚當然有其影響力。清代雖仍有擬謚程序,但皇帝一人決定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又從政治傳統視之,先秦儒家將此ㄧ憑弔、贊美先祖,詛咒惡人的辦法吸納為儒學的一部分,經過歷代不斷的施行、傳衍,使中國傳統政治不僅在人間世圍繞在儒家政治氣息之中;即便死後,還要依據這套法制,用儒家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判斷給予一種歷史符號,使後世一望便知此人是何等偉大,或何等醜惡。而研究歷史正可藉此瞭解各個時代有何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甚而可從側面一窺各時代的政治特色、人物特徵等。
只要不是巨奸大惡,一旦給謚,一般不會太過醜惡,反而是一項莫大榮譽,畢竟並非人人可以得謚。而在議謚過程中,有時可以見到某些從未表露的看法,這是因為議謚過程複雜繁瑣,平時在官場上相交往來,即使政敵也可能表面相安無事,一旦某方先亡,則另一方便非常可能在議謚時毫不保留予以批評。因而謚議乃成為觀察政治人物心裡趨向的重要資材。有千方百計為死後博得美謚者,亦有遺囑不必請謚者,正反之間,似乎可以ㄧ窺古人的人生態度與品格操守。
謚字的使用,各代均有不同。明清文臣無惡謚,如於閱讀典籍之時,有記載得謚「煬」、「厲」等惡謚字,必知其偽。同理,熟知各代使用謚字,則對於古籍的校勘整理亦必大有助益,出現非屬該時代的謚字,必知有誤。
謚法的研究與整理極其瑣碎,各代傳衍又有其不同的法制及內涵,如能廣泛排比各種材料,將各代令典一一釐清,無異將使未來的歷史研究更為便利,某些歷史課題的研究將藉此而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更易於進入問題的討論核心。
宋人最重道學。以文正二字之義,實與道學表裏,因而重之。迨我國初理學諸子,又以道學相尚,推而重之,遂致相惑不解。其實文正之謚,遠出文忠四十字之下也。
其實「文正」之謚早在明代便已極受重視,前文所引楊一清許以「文正」奉李東陽,便使李東陽不顧病體,於榻上頓謝連連。依清制規定,群臣謚字前五名依序是:忠、孝、純 誠、文。謚義分別是:
肫誠翊贊曰忠,危身奉上曰忠。慈惠愛親曰孝、大慮行節曰孝,能養能榮曰孝。志慮忠實曰純,安危一心曰純。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道德博聞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勤學好問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另第四十一字「正」之謚義為「守道不移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很顯然的,國家始終置於個人之上。就臣子而言,為國盡忠乃最大職志;而孝道則是歷來最為重視的德行,是家庭與社會的維繫支柱,亦可解釋為向國家盡忠是為大孝,謚義所言「大慮行節」便是此義。然則明清兩代將「文正」視為最高最美,實是受理學影響。但亦可見清代統治受漢文化影響之深。以下以清初四朝為例,臚列順、康、雍、乾四朝曾經賜予的謚號及人數,以明瞭清初文臣謚號的使用情形:
文正 02 文忠 01 文成 02 文毅 04 文恭 11 文敬 03 文莊 02 文端 21 文恪 16 文穆 03 文安 02 文良 02 文康 01 文和 03 文肅 05 文簡
06 文靖 02 文清 03 文僖 03 文貞 04 文定 08 文勤 07 文襄 09 文敏 07 文通 02 文達 01 文懿 01
忠烈 01 忠勇 01 忠果 01 忠毅 04 忠靖 01 忠節 02 忠貞 01 忠義 01 忠勤 04 忠襄 04 忠敏 01 忠愍 01 純和 01
誠武 01 誠毅 02 誠恪 01 昭簡 01 明靖 01 明敏 01 武毅 01 武襄 01 勇壯 01 壯果 01 剛烈 01
果烈 01 果勇 01 果壯 01 果敏 01 恭憲 01 恭毅 03 恭恪 03 恭惠 01 恭簡 02 恭愨 02 恭定 03 恭勤 03 敬敏 01
莊恪 04 莊敏 01 端毅 01 端恪 02 端肅 01 端簡 03 端愨 01 端勤 02 端敏 01 恪恭 01 恪靖 01 恪僖 03 恪思 01 恪慎 01 恪勤 04 恪敏
02
安恪 01 敦敏 01 康僖 02 順僖 01 溫恪 01 溫愨 02 溫僖 02 溫勤 01 正直 01 肅敏 03 清獻 05 清端 06 清恪 03 清惠 02 清愨 02 清義 01
愨敬 01 愨厚 01 愨簡 01 愨僖 02 愨勤 01 愨愍 01 僖敬 02 僖恪 01 僖和 01 僖靖 02 僖平 01 僖敏 01 義烈 01
勤勇 01 勤果 01 勤毅 03 勤恪 10 勤惠 03 勤愨 03 勤僖 05 勤襄 03 勤敏 04 勤愍 01 襄忠 01 襄武 01 襄壯 04 襄勤 03 襄敏 04 襄愍
01
敏勇 01 敏壯 04 敏果 03 敏恪 04 敏惠 01 敏愨 01 敏襄 02 敏達 01
文字部分為謚號,數字部分為得謚人數。
以上共賜謚號一三三個,得謚人數共三三三人。其中世祖朝得謚四十六人,聖祖朝得謚一百廿二人,世宗朝得謚廿八人,高宗朝得謚一百三十七人。清初四朝共一百五十二年,平均每年僅二人得謚,益可得見清初謚法的隆重。至清季德宗光緒初年,謚法漸濫。原來咸同以後,以戰亂頻生,各地府州縣官死節者頗不乏人,疆圻大臣代為請謚亦偶有俞允者,遂致臺垣部院援例乞恩,凡為親故遇難死事,率而奏請予謚。至光緒初年曾有交章累疏,兩月不休之事;此時兩宮太后始知其事非體,乃特詔停止。然而僥倖邀得易名曠典的細品之官,早已不勝計數了。
謚議是禮官對死者應否得謚及給賜何謚的議論。必須秉諸大公,按諸行業而做出公正的議論。明憲宗成化4年(1468A.D.)4月,禮部主事陸淵之引宋儒之語議大學士陳文之謚云:
刑罰雖嚴,可警於一時;爵賞雖重,不及於後世。惟美惡之謚一定,則榮辱之名不朽。邇者大學士陳文卒,謚曰莊靖。莊靖,美謚也,陳文何以當此?跡其生平,貪穢彰聞,縱子為惡。生逃重罰,死又竊美名,殊失古人勸懲之典。乞敕議更惡謚,以為將來戒。
御史謝文祥亦為言:
聖人制為謚法,所以善善惡惡,以公天下後世。近陳文卒,議者妄擬謚曰莊靖。夫睿通克服曰莊,慎以處位曰靖,以此加之(陳)文,豈惟不稱其情,後人或慕而效之,敢於肆行無忌,則天下國家尚奚賴哉?乞敕有司會議,別選惡謚相稱者加之。使天下後世曉然知陛下之大公,雖輔臣不少貸,則善者勸而惡者懼矣。
但憲宗以陳文雖然有過,但「當時不言,沒後始言,姑宥之」。此次議謚是在既謚之後,欲改為惡謚而不果,也是明代文臣不錫惡謚又一例證。另有議論結果不予給謚之例,如明孝宗弘治4年(1491A.D.)戶部尚書劉昭之子劉綺奏乞贈謚,禮部覆奏:
劉昭前被劾削太子少保致仕,何可復與贈謚,此後有乞恩贈謚者,禮部斟酌可否,務合公論,不許一概比例濫請。
還有一例是不欲主動請謚者。大學士金幼孜病篤之時,家人囑請身後之恩,亦即詢其將向朝廷請賜何謚,幼孜「不聽,且曰君子所恥也」。以金幼孜經歷之特殊,使人不由得懷疑是其本人雅不欲身後謚議的批判,還是自慚於革除之際未能仗節身殉。其間因由殊堪玩味。
對於議謚過程,明人仍有不滿之處。例如詞臣謚文,王鏊以為此是「不以人而以官」,認為有失公允,而定謚出於禮官秉筆一二人之手,「或以好惡參其間,又不聞駁正之者。於乎,何以服天下、信後世哉」?此語雖是王鏊個人意見,但多少可以看出議謚的真正公允確實並非易事。
五、結論兼論謚法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
「謚者,闡幽顯微之公典,正勵世磨鈍之大權」,自古以來,謚法謚典便在國家政治的側面擔任著激勸揚善、懲惡貶凶,端正風習、砥礪人心的任務。其所注重者,乃以亡者之身後美名,使生者有以仿效自勵,或至少能夠不行邪道。名譽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所極力維護的一項瑰寶,尤其是身後易名,不僅關係個人名留史冊的褒貶,更關繫其家族後代子孫立足行世的依託,所以謚法一直極受重視。無論何種官職,死後其家屬遺眷總想請得美謚來光耀門楣、惕勵子孫。而在國家方面,正可藉此達到道德與心理層面的制約目的。
謚號是生者給予死者評價的特殊稱號,既反應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及社會對他的看法,也是對死者的蓋棺之論。是政治輿論的時代導向,且有關於歷史人物的毀譽榮辱及社會的發展變化。隋人顏之推曾深刻闡述謚法榜樣對社會風尚的引導作用: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欲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墻宇也,自古及今,獲其庇廕者眾矣。夫修善立名,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更有將謚典繫於天下治亂的關鍵,明人丘濬即云:
國家所以馭臣下者,不過禍福榮辱而已。善者生享其福,死受其榮;不善者生遇其禍,死蒙其辱。天下雖欲不治,安不可得也。如有不令之臣,生則盜其祿位,死則盜其榮名,善者不知所勸,惡者不知所懼。臧否顛倒,不可復振,其為害可勝道哉?121
明大學士吳道南則論謚典的重要與議謚的莊嚴:
易名重典,榮鏡千秋,固必其人不愧於此典,即此典亦非專為其人也。為夫國家舉也,可以風有位;該部行之,足以憲將來,則是典也正。先王之所謂名教,而以佐爵賞刑之所不及者也……聞其聲,必徵其實;見其表,必察其裏。不敢參一毫嫌怨,不敢萌一念私恩。虛心博採,平心擬議,以天下之公是公非,合於本人之真是真非。必其人端方正直,足以砥柱乎中流,必所表碩德鴻猷,足以流光於奕世。寧過於嚴,或有遺賢以待他日之補牘;毋失於寬,致有濫舉,以玷今日之公評。若夫炳烺大節,既以叫閶闔而觸雷霆,何忍忠魂飲吹毛之憾,歷落孤貞。果能盟歲寒而凌霜雪,肯令介節靳華袞之褒,庶幾喟德欽芳,寓有微顯幽闡之意。黜邪崇正,卓有揚清激濁之風,謚典可藉以有光。122
謚法以儒家道德規範,來評價死者,教訓生者,引導全社會安時順世,寧可拋棄個人的利益甚至生命,維護家庭的和睦、社會的正義和國家的安全。可謂為在積極的道德觀點約束下,古代君王、官僚可能有所收斂,不敢恣意妄為,至少在表面上還要關心黎民百姓的生死憂樂。謚法傳衍至明代,無論謚字謚義,均已甚為完備。唯獨文臣謚典有美無惡,失去了勸懲的作用,而淪為崇獎的工具,這實是傳統政治文化的一大缺憾。至清代則緊縮給謚權力於皇帝一人,又嚴格限制得謚資格,雖然同樣沒有醜惡之謚,但層層的限制則至少恢復了傳統謚法原有的激勵功能。而且由於限制之嚴格,在心理上,得謚的期盼與想望因而更為強烈。就此而言,若是未能得謚,其內心遺憾必然更為強烈;相對的,得謚者所受之輿論評價亦必更受重視崇隆。
自周代以下,謚法之施行在中國歷史上已超過三千年,雖然今日已不存在,但對歷史研究而言,卻是必須要有所瞭解,才能在研究過程中順利的完成研究目標。首先,在解讀史料方面,若不懂謚法,則恐有窒礙難讀之處,且看以下二段引文:明人鄭曉《今言》卷四:
浙人入閣者今七人,黃文簡、王文通、呂文懿、商文懿、謝文政、張文忠、李南渠。文毅相業不在文貞、文達之下。文貞始嫌於君臣,文達終嫌於父子。
清人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一:
歷考國朝吾閩百餘年來,文臣得謚者僅五人,一為南安洪文襄公,一為安溪李文貞公,一為漳浦蔡文勤公,及其從子文恭公,一為侯官陳忠毅公丹赤。蓋自嘉慶六年蔡文恭公之後,無一人再膺斯典者。若武臣則指不勝屈矣。
前段引文所指為黃淮、王一寧、呂原、商輅、謝遷、張益。後段引文所指為洪承疇、李光地、蔡世遠、蔡新、陳丹赤。設想若不知文內所載各謚號所指何人,則研究將如何繼續進行?即使遍查典籍,確知各謚號所指為誰,但卻不知為何古籍每每以謚號、字號、室名等別稱來指稱其人,到底有何意義?凡此,俱為謚法研究的重心。原來謚號是法制的一種,是國家賜與的一項榮譽,而得謚者的功業行實也是後人敬重仿效的楷模。如此便不難理解以謚號直稱其人的道理。
然而謚法畢竟是一種法制,必須透過人為的限制才能發揮其精神,否則如明代五年類舉的浮濫遺漏與清季對小臣慷慨給謚的非體,乃是必然的結果。明季江西巡撫葉允盛便提出謚號與人必須相得的看法:
謚以尊名,所謂彰德崇功,以風來者,至重典也。故人以得謚而重,謚得其人而後謚典重。藉令謚不必賢,賢不必謚,將何以協天下萬世之公,而會典亦難乎其為重矣。
就明清兩代而言,以施行謚法的角度視之,可以清楚印證時代愈後,則皇權愈高。明代由禮臣擬謚,皇帝認可;然而明代閣臣權位既高且重,對皇帝之賜謚當然有其影響力。清代雖仍有擬謚程序,但皇帝一人決定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又從政治傳統視之,先秦儒家將此ㄧ憑弔、贊美先祖,詛咒惡人的辦法吸納為儒學的一部分,經過歷代不斷的施行、傳衍,使中國傳統政治不僅在人間世圍繞在儒家政治氣息之中;即便死後,還要依據這套法制,用儒家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判斷給予一種歷史符號,使後世一望便知此人是何等偉大,或何等醜惡。而研究歷史正可藉此瞭解各個時代有何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甚而可從側面一窺各時代的政治特色、人物特徵等。
只要不是巨奸大惡,一旦給謚,一般不會太過醜惡,反而是一項莫大榮譽,畢竟並非人人可以得謚。而在議謚過程中,有時可以見到某些從未表露的看法,這是因為議謚過程複雜繁瑣,平時在官場上相交往來,即使政敵也可能表面相安無事,一旦某方先亡,則另一方便非常可能在議謚時毫不保留予以批評。因而謚議乃成為觀察政治人物心裡趨向的重要資材。有千方百計為死後博得美謚者,亦有遺囑不必請謚者,正反之間,似乎可以ㄧ窺古人的人生態度與品格操守。
謚字的使用,各代均有不同。明清文臣無惡謚,如於閱讀典籍之時,有記載得謚「煬」、「厲」等惡謚字,必知其偽。同理,熟知各代使用謚字,則對於古籍的校勘整理亦必大有助益,出現非屬該時代的謚字,必知有誤。
謚法的研究與整理極其瑣碎,各代傳衍又有其不同的法制及內涵,如能廣泛排比各種材料,將各代令典一一釐清,無異將使未來的歷史研究更為便利,某些歷史課題的研究將藉此而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更易於進入問題的討論核心。
后一篇:测试移动博客--座驾六万公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