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建余孽 |
现在开始提花柳病,同治皇帝之所以会得这个病,诱因有三:教育失败、婚姻不谐、小人幸进。先说教育,清朝最注重皇子的教育,就学年龄小,文武兼修,一年下来除了春节几乎没有假期,所以清朝的帝王相对素质为历代最高。像同治,可称清朝最不称职的帝王,就反映出教育的问题。慈禧垂帘之余,为教育小皇帝,也花了不少心血。同治元年二月,六岁的小皇帝刚刚继位不久就开始正式读书。在当时能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事,被选中的老师也是德才兼备之人。开始的老师主要包括李鸿藻、祁隽藻、倭仁。李鸿藻为人方正,正当盛年,应该算是明师;祁隽藻是资深老官僚,行将就木;倭仁虽然是蒙古人,但是是一位非常顽固的老道学,他说的“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是守旧派的挡箭牌。后来又添了几个人,主要讲课的是李鸿藻、徐桐、翁同合(音)。徐桐也是超级老顽固,承倭仁之衣钵,但他糊涂之外,还心术不正,是假道学。他最仇视洋务,可是居然住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只好在家门口贴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每日上朝不惜绕远。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80多岁,跑不动了,只好上吊。翁同合非常有名了,两朝帝师,教学上是有些水平的,属于谆谆善诱一类。如果教学上以李、翁为主,应该会把小皇帝教育好,但李、翁交替丁忧(逢父母之丧,必需回原籍守孝三年,期满才可继续任职,叫丁忧;如果负有重大任务,以国事为重,经过皇帝挽留,可以不守孝三年,叫夺情),像他们这样的读书人,最注重名节,生怕夺情之后为读书人不齿,所以尽管慈禧、恭王诚恳挽留,翁同合还是回籍丁母忧。这三年如果不耽误,后来同治皇帝和大臣关系紧张,闹的很多笑话或许可以避免。
同治这个人,好动而且任性,让倭仁、徐桐这样的老学究来讲课,自然学不好,又加上慈禧的严厉督则,日久而产生逆反心理。再分析慈禧的心态,她青年丧偶,春心寂寞,当时三十多岁,开始进入更年期,难免焦躁。而相对之下,慈安太后生性和蔼,同治自然乐于亲近慈安而疏远生母,在慈禧来看,自己生的儿子不向着自己,慈安无子,只因为是元配,而名分在自己之上,便生妒忌之心,对小皇帝也更加苛刻了。在教育上,小皇帝并未得到多少真才实学、政治经验更是不足,后来和大臣发生了几次冲突,一次朝中十大重臣(包括亲王、军机)联名劝谏他不要重修圆明园,不要微服私访,惹怒了小皇帝,要罢免他们所有人官职,被慈禧制止,可见他不纳善言,何其荒唐。不过这和花柳病关系不大,不详细说了。
同治这个人,好动而且任性,让倭仁、徐桐这样的老学究来讲课,自然学不好,又加上慈禧的严厉督则,日久而产生逆反心理。再分析慈禧的心态,她青年丧偶,春心寂寞,当时三十多岁,开始进入更年期,难免焦躁。而相对之下,慈安太后生性和蔼,同治自然乐于亲近慈安而疏远生母,在慈禧来看,自己生的儿子不向着自己,慈安无子,只因为是元配,而名分在自己之上,便生妒忌之心,对小皇帝也更加苛刻了。在教育上,小皇帝并未得到多少真才实学、政治经验更是不足,后来和大臣发生了几次冲突,一次朝中十大重臣(包括亲王、军机)联名劝谏他不要重修圆明园,不要微服私访,惹怒了小皇帝,要罢免他们所有人官职,被慈禧制止,可见他不纳善言,何其荒唐。不过这和花柳病关系不大,不详细说了。
前一篇:切身体会--不要妄谈自主品牌
后一篇:今天举行了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