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藉
(2013-02-20 17:53:42)
慰
提及贪官污吏,人们大都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稍为愤青一些的,则要破口大骂!面对那些不劳而获的贪官,不由人不生气,骂他们几句,也无妨。只是,骂,其实并不能解气,当然,不骂,就只有生气的份了。有没有让人不生气的办法呢?有人立马会说,有啊!抓了他们,毙了他们,不就解了气了?听起来是那么回事。可我要说,这样的想法,未免把问题想得太过简单了。因为贪官被抓的新闻每天都有,枪毙的,虽非天天有,可也偶或有之啊!人们不是照旧生气吗?实际上,人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人们想不明白:这些贪官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生活方面几乎不存在一个愁字,可为何还那么贪得无厌呢?让人们还想不明白的是:天天有贪官被抓,可为啥就抓不尽呢?在官员队伍里,到底有多少人是贪腐的,有多少人是清白的?到底还有多少贪官没被发现,没被抓起来?
人们的想不明白,我也有,而且,我比他们还要想不明白:这些人要那么多钱作什么呢?这些人要那么多房子作什么呢?难道这些人真不明白“富则多事”的道理?何况他们这“富”来得又是那么地不清不白,不干不净!?
贪官,哪朝哪代都有,哪个国家都有。专制国家有,民主国家也有。不同只在于后者少一些,前者多一些罢了。有人归结为制度,我更认同于人性。人这种动物,最大的特性便是贪婪。贪官之所以前赴后继,不绝如缕,就在于那个叫贪婪的人性作祟啊!
有人问,贪官的内心到底怕不怕?我对他们说,怕!肯定怕!但怕却还贪,又怎么解释呢?可能是上了贼船后下不来了吧!当然,也不排除他们存有侥幸心理:身边有许多贪官,并不是每一个最后都被挖了出来。最后被挖出来的,终究只是极个别。
也正是因为被挖出来的贪官太少——极个别,所以大家仍然比较气愤。以前我也像大家一样很生气,可现在,我不生气了。不生气,并不是我看到了人性贪婪的一面,而且是极顽固的一面,也不是我的情感麻木了,而是我从另一个渠道找到了排气口。这个渠道是宗教给我的,一下子给了我极大的慰藉。
《玉历宝钞》里写了这样一个人,说的是一个横得横失的小贪官的故事:
献县政府里的办事人员王某,是个文职官员,靠耍笔杆子帮人诉讼打官司,乘机敲诈勒索。然而,每当他得到一笔不义之财后,必然会被另一起意外事件消耗掉,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了。
这里的城隍庙有个小道童,一天夜晚,路过大殿的走廊下,听到廊屋里有拨动算盘和说话的声音,就停下来静听。听见其中一位说:“王某这小子今年搜刮的钱财可真不少!得想个法子给他消耗消耗!”另一位说:“何必费那么多脑汁,只消一个翠云,就够他受了。”
城隍庙里经常闹鬼,小道童已司空见惯,并不害怕。只是不知刚才那二官所说的翠云到底是什么人?不久,献县城里的妓院新来了一位名叫翠云的妓女,那王某就被这翠云的色相迷住了。在她身上,花去了不义之财已有八、九成,最后还沾染上了一身的恶疮性病,他请医用药,百般调治,把所有的积蓄全花尽了。
有人给王某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积其一生的盘剥敲诈勒索,大约也就三、四万两的纹银。可到头来,他得了一场暴病,突然死去,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
中国有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大凡贪官(也包括做坏事的人),总以为他做的事不会有人知道。我们可以不信鬼神,可有些贪官被挖出来时的奇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鬼使神差”。王某的横得横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点也不稀罕。只是王某仅有一个翠云便让他失去了全部的盘剥之财,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大凡被挖出来的贪官无不拥有多个情妇,有些贪官的出事就出在情妇身上。只是今天的贪官比旧时的这个王某厉害得多!他们拥有多个情妇,甚至拥有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的,可财源依然不枯竭。即便到被抓起来的时候,依然搜出不少钱财来。可见,他们比王某要贪得多!
王某的结局,实在令人感叹。而我感叹的是城隍庙里的小鬼。翠云的出现,我愿意相信那是鬼的安排,甚至翠云这个人极可能就是鬼之一。
我原是怕鬼的。可看到城隍庙里的这两个拨算盘的鬼,却觉得他们好可爱。许多地方早已没了城隍庙,但一定还有其它的庙,即使什么庙也没有了,也自有鬼能呆的地方。只要能有鬼呆的地方,贪官们就应该睡不踏实!我说我不怕鬼,但贪官们一定是怕的。倘使他们看到王某这个故事的话。
这个故事,除了令人感叹,还给了我很好的慰藉:许许多多的贪官不是依然神气得很吗?我想对他们说:别太神气了,城隍庙里的鬼正在拨打算盘呢!
有人一定大笑我,笑我如此这般迷信;也有人会认为,我太灰心了,竟把希望寄托于这荒谬的故事里。大家怎么想都可以,但迷信也好,荒谬也罢,结论还是不宜下得过早。有人即便信了我,信了我转述的这个故事,也一定会以他们身边的一些贪官为例,质问我:“有些贪官都退了下来也安然无事嘛,这又怎么解释?”
所谓安然,当然是指一些贪官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既没有被抓过,也没有遭过报应,消耗掉他们的一分钱财,一副万事大吉的样子。关于这个事,我想起一句话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会报。”
那何时才能报呢?莫急!让我们再来读一个《玉历宝钞》里记下的故事。
前辈杨槐亭先生说:他的家乡有位仕宦官员,任满荣归故里,闭门谢客,对于与自己不相干的事都是不闻不问,安逸享受,颐养天年,颇得隐居之乐。只是想到桑榆晚年,膝下无子,难免心中又生忧愁。不久,他的夫人竟生得一个儿子,夫妇俩欣慰无比,犹如掌上明珠,珍爱之情难以言喻。
后来,这孩子患病,生命垂危,可把这位老先生急坏了。他听说崂山有位道士能预卜未来,便亲自前往叩问。道士听了他的叙述和请求之后,只是淡淡地一笑,说:“贵公子还有多少事未了,哪能这么小就死呢?”老先生心怀怅惘,不知是凶是吉。回来请得一位名医,想不到很快就把这孩子的病治好了。
这位公子长大成人,性情骄纵,行为放荡,吃喝嫖赌,无所不作,没几年就把父亲的家产财宝荡尽花光了。到后来,流离失所,寄食于人,竟如若敖氏之鬼,落得无人祭祀。
乡亲们评论说:“这位老先生无恶无誉,为何会生出败家儿子?想当初,他不过是一个处境寒酸的穷学生,一旦做了县令官员,任期不满十年,便突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那么,他的为官之道、致富之路还用得着细说吗?所以有这样的报应,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其实勿须我饶舌了。朋友们身边一定有故事中的这样的仕宦官员——只是应该讲清楚,并非所有退下来的仕宦官员都是贪官,这一点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一些有问题的、带“病”的官员在任时的确隐藏得很深。这当中便包含这些人与上级的关系,甚至与下级的关系,都搞得不错。老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其实啊,阿容认为,朝中有人也可以做个安稳的贪官。朝中有人可以提拔一个人做官,也同样可以保护一个有问题的人继续做官。这些年,官场上带病提拔的官员可不是极个别啊!这些人能够得到提拔,恰好证明那句老话说的,朝中有人。
朝中有人的好处委实好多,不只提拔你,还能够保护你,让你平安地度过每一次的反腐。可城隍庙里的小鬼与你就没这个交情了,即便你想贿赂他,恐怕也不可以。既然没这个交情,又贿赂不上,那小鬼们便会公事公办,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个县令所遭遇的,我理解也是小鬼们所为。实际上,这个县令的遭遇,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报应。“时候一到,必然会报”。有些事,我们俗人、凡人压根看不清,看不懂,弄不明白。所以,就有了宗教。宗教是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借助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许多以前压根看不清,看不懂,弄不明白的事情。有人怀疑宗教,说这些东西是不是迷信啊?真的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你弄不清楚的事,人家帮你弄清楚了,原本要感谢才对,怎么反倒说人家是迷信呢?这有点不厚道。
我原是也不相信的,但面对纷繁的尘世,面对好人受欺,坏人猖狂,也面对一些毫无德行的为富不仁的人,却活得如此滋润。这般的面对,万万千千,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天都扑面而来,有时会难过得令我等众生没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些年来我的悲观、绝望,乃源于此。有人说我近来的文字不悲观、不绝望了,真得感谢阅读我文字的朋友们如此心细。可是,我要说,悲观、绝望的心绪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其实并没有走,只是转移了个地方——转移到了我的灵魂里,骨子里,变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流淌在我的血脉里。转移是一件很好的事。而这件很好的事的发生,就在于宗教家所讲的因果报应,这个观点严重地影响了我,进而改变了我。我知道一味地悲观、绝望,没有任何意义,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更改变不了尘世间的种种恶与种种浊。但要说斗争、抗争,显然我们的力量不够,甚至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认为,宗教太玄奥,搞不懂。我说,他们的教义固然不那么容易懂,可他们也常常使用我们所能听得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讲完了,他会告诉你这个司空见惯的事情意味着什么。他这一点拨,即便如我这般愚笨的脑袋瓜子,也常常豁然开朗。比如我上面写到的那两个来自《玉历宝钞》里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简直太平常了,每个人都看到过。不要说官场上有人被情人所毁,就是生活中,被各色女人所毁的,哪一天不在发生?献县政府里的那个王某,不过玩了一个妓女,就把自己玩完了,不光花光了所贪的不义之财,还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
今天的时代,无论官场还是其它场上,像王某这样的人早已算不得什么了。算不得什么,是因为嫖妓的男人都是不入流的男人。有权有钱的,养着专门供自己一人独享的女人,而且不止一个。对商人来讲,钱的问题好办,而对官员来讲,钱的问题就不能说好办了。但指望他的薪金来养家外面的那个女人,是肯定养不好的。怎么办?贪!外面的女人养得越多,越需要钱,他的贪欲——如同他的肉欲,也就越旺。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岂能不坏事?
至于那个县令,好像不嫖,而且在任时很低调,隐藏得很深。但终究他是贪的,而且贪得腰缠万贯。看上去他躲过了世人的眼睛,心想,可以好好地度个晚年,可县令哪里想到,这世上不只有世人的眼睛,还有神灵的眼睛,还有小鬼的眼睛。——我奶奶常说:“离地三尺有神灵”。你能躲得过世人的眼睛,恐怕躲不了神灵的眼睛,小鬼的眼睛。他的结局,就给了我这样的启悟。
宗教好不好,只有信教的人知道,我目下还算不上信教的人,因此我不能随便说好还是说不好。但单就《玉历宝钞》里的这些小故事来看,我是很受益的。别人信教,为了什么,我还真说不明白。但我如果信教的话,我想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慰藉。
是的,宗教的确有慰藉心灵的作用。这个作用很了不起!因为有了慰藉,我不再悲观,不再绝望。既然人类解决不了或不解决的事,神灵和小鬼们会去解决,那么,我们还有何必要再悲观、再绝望?即便它们是完完全全的迷信,我也不放弃这心灵的慰藉。因为,有了这慰藉,我可以活下去,而没有这慰藉,我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