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还要丑陋多久?

(2008-10-13 11:47:19)
标签:

痴呆症

智者

傻瓜

劣根性

柏杨

分类: 原创

我们还要丑陋多久?

                                                             (外四篇)

 

一个能够正视自己缺点而且能够勇于改正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民族也如此。

而一个敢于揭露自己民族文化陋习和国民劣根性的人,不仅了不起,而且值得我们尊重!尽管有人不这么认为。

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柏杨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鲁迅先生走了,柏杨先生也于今年的4月29日离开了人世。

鲁迅先生对民族文化陋习和国民劣根性深刻的批判、揭露与解剖,至今言犹在耳。而柏杨先生的批判、揭露与解剖,则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深感不快。即使是那些麻木的人。

二十年前,柏杨的一部《丑陋的中国人》在华人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在该书中,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毫不留情地对中国人的诸多缺点给予火力甚猛的批判。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围绕这部书的争论也日渐烟云退去。如今,柏杨先生也走了。但书中触及的那些缺点,哪些在今天国人的身上依然存在?

《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题目是:中国人仍需警惕哪些“丑陋”?共有2200人参与调查,其结果是:

明哲保身的传统思想(70.29%);

气量小却容易膨胀的性格(62.67%);

“死不认错”的心理习惯(53.31%);

事业上的“窝里斗”、“不能团结”(82.28%);

生活中的“脏、乱、差”(76.08%)。

二十年改革开放巨变下的中国,多数国民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或者更加富裕的生活,有的人甚至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在这些摆脱了贫穷的国民身上,“丑陋”的东西却依然故我。

看来,深入骨髓的东西,没有脱胎换骨的勇气,恐很难消灭。我甚至悲观地认为,这种顽固的“丑陋”和劣根性,有可能会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

柏杨曾经反复申明过这样一个意思:他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毫无是处,而是觉得优点不说不会跑掉,而缺点不说,则会影响民族进步。

实际上,柏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憎恨和批判,恰恰是他对这个民族怀有最深厚的爱。明白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柏杨先生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意义。而我之所以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包括鲁迅,也正是因为如此。

二OO二年四月二十日,在山东菏泽的一次笔会上,有幸与柏杨先生的夫人张香华女士相见,当面表达了我对柏杨先生的敬意,并希望能和柏杨先生晤面,香华女士愉快地答应并邀请了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竟然没能成行。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聪明与傻瓜

 

有两种人是常常受到人们称颂的:智者与聪明人。

真正意义上的智者不仅应当受到称颂,更应该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相对于智者,聪明人就算不得什么了。

许多时候,凡夫俗子们谈论的大多是聪明人的事,不谈论智者,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谁是智者?更不知道智者与聪明人究竟有何区别?

世间的智者端的很少。即使那些被冠之“伟大”的人,也未必称得上智者。

但愚者与傻瓜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这两种人常常被人们奚落,称其为“少一窍”,几近于“低人一等”的意味,至少也是低于智者与聪明人一等!不仅如此,人们觉得,仅仅称一个人为愚还实在不够,愣是在愚之后又加了一个蠢字,好像这样才够完整!才能表达他们对愚蠢之人的蔑视。

傻瓜也好不到哪儿去。说一个人傻似乎足够了,偏偏还不解气,硬是将傻人比作瓜,其实这两个字说出一个即足够了。

如果说智者很少,那愚者与傻瓜也一定不是很多。因为世间的聪明人太多,而且都可以归之为王熙凤式的聪明。

殊不知,被人们称之为愚者与傻瓜的那些人中,一定有不少像老子那般呆木头式的智者。

那种“愚”与“傻”不是真愚也不是真傻,那是他们一双洞悉尘世的慧眼已将这个世界看穿,或者因为看穿而不屑于俗世的纷争。超然物外,装愚装傻,或者索性变“愚”变“傻”,一任“聪明人”的奚落与耍笑,也未可知。

一位作家说,傻瓜可能是天地之间最好的宠儿。我深以为是。

某种情形下,所谓愚蠢与傻瓜,可能更接近于智者,或者便是智者。

然而,许多聪明人明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可依然不愿做愚者,更不愿做傻瓜!在他们看来,这两个词饱含极大的贬义,万万不能接受的。

 

 

痴呆症与艺术创造力

 

九月二十八日的《参考消息》,有这样一个标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某些痴呆症可增强艺术创造力》。

这篇原载于西班牙9月26日《数码报》上的文章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痴呆症可增强艺术创造力。

“患有某些痴呆症的人可能产生超凡的艺术创作力和技能,而这种能力还可能随着病情的加剧不断增强。此类患者甚至能够创作出极具表现力的作品……

“……某些痴呆症,特别是额颞叶型痴呆症可增强患者的艺术创造力。具体而言,主要位于眶前额皮层的损伤可能使人在绘画和音乐方面释放强大的艺术创作冲动,创作出以受压仰的记忆和感情为基础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反之,阿尔茨海默氏症等退变性痴呆症患者会导致患者失去艺术创造力。……”

如果没有这样一篇白纸黑字,我想,谁也不会把痴呆症与艺术创造力扯到一块,除非他也是个痴呆症患者。

从这个意义上,我更坚定了自己对“愚蠢”和“傻瓜”的那种另类解读。

因为,相对于痴呆症,连聪明人也会认为,“愚蠢”和“傻瓜”是高于前者的。

而我想到的是,生命真是个奇迹!难怪,有人说,诗人是疯子!艺术家是疯子!更有人索性来个一网打尽——“所有的天才都是疯子”!

 

人不只为财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出的是人与鸟在生存之道上的“殊途同归”。

鸟不需要钱,只要飞动翅膀,便可觅得食来。而人不然,若要获得食物,没有钱那肯定不行。所以,人需要财。

人与鸟还有不同。鸟一辈子只为“食亡”,而人不仅为财死,还要为权死,为色死。不为财,不为权,不为色死的,就只能是那些鸟们。

有了财的还想权,还想色;而有了权的,既有财又有色。

人为财死,不为财其实也死。生命既残酷又平等。

 

为富而仁之境界

 

在许多没有钱的人眼里,有钱的人便是成功者,便是幸福的人。

在许多有钱人的心中,有了钱便是成功,便是幸福。

但是,有人对我说,有钱并不算成功,也未必就幸福,为富而仁才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是呵!为富不仁,做出来很容易,而要做到为富而仁,虽一字之差,境界可就两重天了。

有钱的人很多,如今。一些人虽不尽是为富不仁,可也绝做不到为富而仁。

此乃境界也!你可以有钱,但你未必有境界!有钱而又有境界,难!

 

二OO八年“十一”假期第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之所往
后一篇:灵魂即理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