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读罢《她从战火中走来》赋诗一首:
她从战火中走来
一次次危难
一次次惊险
然而
她还是顽强的走来
她走来
用鲜血染红了旗帜
用汗水将土地灌溉
她走来
用胸膛将战争埋葬
用骨肉举起新时代
她走来
带着希望和豪情
带着美丽的憧憬
用双手丰腴一穷二白
她走来
青春在苦难中闪亮发光
成熟在耕耘中放射光彩
童年
少年
青年
壮年
老年
她将自己全部献给了信仰
献给了这一方深情的土地
献给了中华—图腾般梦想
——施老师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令人敬佩,遂成小诗深表敬意!不俏朗诵的自然流畅,辛苦了!
小雨的美好赠言:
敬佩施行老师有心用心积淀、记录自己的经历
珍惜过往,珍惜友情,珍惜生活,珍惜生命中点点滴滴
心中有情,心中有爱,心中装满着记忆和期盼
虽耄耋之年仍朝气满怀
小雨向老师致敬 祝福老师健康快乐
http://s6/middle/536f46d2g91b2ffabb3c5&690
胡汐同志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女性,她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尽管她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我总觉得她还是那样的年轻、那样富有活力。
90年代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我专程到石家庄探望过她。她依然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谈话还是那样地有力。跟她在一起,一点也不感到拘束。虽然过去她曾经是我的领导,现在我们更多的像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在谈天说地。这几年我们的交往更加现代化了,通过长途电话,聊得津津有味。后来居然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起散文、诗歌。
在洛阳的10几年中,我接触过学校里许多领导干部,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是老胡。她身为党委宣传部长,但她非常关心我们知识分子,她分管教学工作。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由中专戴帽的大学,无论是从设备、人才,哪一方面都离正规大学很远、很远。可是老胡肩负起了党所给予的重任,到北京,到东北到处去物色和挖掘人才。
http://s10/middle/536f46d2g91b30205eef9&690
1960年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特地派我和其他两位外语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观学习,因为,她是从哈工大调来的,所以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甚至连我们到那里以后缺少冬装也可以去找该校外语教研室贺主任解决。
到了70年代,“文革”进入了“斗、批、改”阶段,我们实在是闲得没事干。教研室有位同志提出是否组织起来编一本词典,他的倡议立刻得到大家的支持。对此,我表现得最为积极,于是打了报告给院领导,此时,老胡已经恢复了工作,担任院教改组组长。她对我们的想法非常赞同。便派我去北京找出版社联系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工作。正是由于她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我们当时的学校编出了建校以来唯一的一本英汉专业工具书。
过去,我只听说老胡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最近有幸读了一篇她在
90年代初写的回忆文章《艰苦岁月手足情》,才知道,她是真正从战火中走过来的。
1942年5月,日寇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那时,她和几位战友被坚壁在老乡的家里。一次,情况十分地危急,没有来得及转移,敌人端着刺刀,踏倒房东的篱笆墙围进屋来,是房东大娘把她藏进了家中的夹皮墙里才躲过了敌人的扫荡。
还有一次,在一个地洞里隐蔽时,敌人吼叫着破坏地道,地面上沉重的撅头声“咚!咚!咚!”一声声地撞在心上。幸好敌人没有找到地道的入口处,他们才得以幸免于难。
又有一次,村外枪声、炮声响成一片,班长命令他们蹲在炕沿下,以避免枪弹,“轰隆,轰隆,轰隆”的炮声,震得房顶上的土沙往下落,窗纸一阵阵颤抖,一场恶战来临。就在人们心神不定的时刻,忽然一阵低沉而悠扬的歌声从耳畔传来:
“我们在颂扬,
我们在歌唱,
晋察冀,
新中国已在你的怀抱里萌芽成长!
太行山是你的脊梁,
滹沱河围绕在你的身旁、
天然的河山作了你的屏障,
炮火把你锻炼得更坚强!
晋察冀,
新中国已在你的怀抱里萌芽成长------!”
老陈的歌声把大家吸引住了,望着他深邃的目光,镇定自若的神态,感到他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竟是如此高大而坚强,比舞台上的英雄更加真实感人,在敌人四面包围,生死未卜的时刻,他依然憧憬着新中国在晋察冀这块土地上萌芽成长!
老陈的歌声使大家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似乎枪声都远了。
突然,通讯员紧贴着墙根走进屋来说:“首长决定,各班立即到村中心大院里集合!”转身离开。大家站起来说,跟着班长老李向外走,他们也学着通讯员的样子,紧贴墙根,依次向前,进了村中心大院,蹲在南墙根下待命。这时仍可听见日本鬼子的叫喊声。
张队长正要讲话时,一颗炮弹从墙外爆炸了,“卧倒!”他们卧倒在一根大本头和墙根之间。随后队长站起来说:“包围村庄的敌人愈来愈多,已不能等到天黑出村,现在我决定:‘立即突围!’”战士们猛烈地向敌人射击,快速冲出包围圈。这时敌人发现了他们的突破口,调来机枪封锁村口,把百余名没有枪的干部拦在了村里,敌人的子弹呼啸而来,这时人们看见有的同志脸上淌着血水,有的腿上、臂上挂了花,最刺眼的是一个背上负伤,血流到腰的,就像泉水一样流到了小腿,一位同志背着他艰难的行进。
不一会,老陈在老胡的身后低沉地说:“不好!我负伤了!”他又瞩咐
另一位女同志:“小同志,你快跑!冲出去!”他用小手枪向敌人还击了两枪,班长老李停下来说:“我背你走!”老陈坚决反对。“你带队快走,别管我!”刚才还在唱歌,盼望着新中国在这块土地上萌芽成长的老陈同志已倒在了血泊中。他虽然没有惊人的战功,但是他的精神是崇高的,他富有理想的英灵永存。
老胡转头撤离,忽然从路旁的大麻棵下面站起一个人来,原来他是来接应的老刘同志,他说:“你可来了,我正担心呐……快走!”他架起老胡快速转移,老胡很感激,过去他们素不相识,到一个班后,也很少交流,真想象不出,老刘同志竟是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在子弹横飞的路上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来接应她这个陌生的女同志。
老胡现在已经离休多年了,她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尽管前两年老伴过世了,她一个人有点寂寞,但是她喜欢参加老干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因此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01年12月31日于上海上外中山大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