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四禪八定」…
(2022-08-02 11:01:01)
标签:
知識型意識形態內攝四禪八定善財52參 |
分类: 海雲繼夢 |
........(請參看第52參第01集,圖~1:23:05)
我們再看一下「一乘行法」跟
Ashtanga Yoga 因為要把這一張表給你們,前前後後幾十年了…
我們談的不是只教你一個東西,是裡面整體一大落
的東西,那要把這些東西弄出來還真不簡單。
這個地方我們調整了一些:
Ashtanga
叫作「八部瑜伽」,就是 Yoga ──戒、律、調身、調息、調心。
它調心不叫調心,叫作靜心,
Ashtanga
Yoga 就叫「靜心」。
因為那種傳統的、外面流行書籍所翻譯的,其實
錯的很多:這個不叫「戒」,它叫作「內戒」,
那「律」就叫作「外戒」,
這個是「體位法」,
這個是「呼吸法」,
然後第五個就是「靜心」,
再「內攝」,
然後「入定」,
然後「正定」,
它是這樣子,這不叫「入定」,它叫作「禪定」。
我們用標準的「術語」跟大家講,包括裡面的
「行法」都講清楚:
Ashtanga
Yoga 是戒、律、調身、調息,跟調心。 「內攝」的時候就已經「靜心」了,
因為你的心不靜下來,不可能內攝的;
而內攝一定在一心到無心之間,才有可能內攝;
假如你還在多心、妄心,那根本不可能;
少心都不可能內攝,所以這裡頭要求是很多的…
但是在我們「華嚴禪觀」裡,
這五個──戒、律、調身、調息、調心,叫發心
(我們中國「一乘禪法」就叫作發心)
發心要具備這些條件,所以你發心要做這五個工作,
你真的「發心」要修行的話,要準備這五個條件,
而不是你自己想的哦。 你要知道,我們剛才看的,
有「共外道修法」,然後這個「內攝」,印度人講的
「內攝」,其實在我們就是忍可、起修、穩定,到勝進…
反而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講有四個步驟:
這叫作「禪修前行」,然後「入定」。 這個為什麼
叫入定,而不叫「禪定」? 「禪定」是「四禪八定」,
這個地方叫作「入定發相」,到「四禪八定」,
然後要「正定」,由「正定發相」,到「正定」…
所以我們這邊九個,假如按照兩個併起來的話、
那就不止了,九個就變十四個了、變十四個了…
步驟我們都整理出來,很詳細。
你不要以為這些「名詞」都是我列的,我都弄得
很清楚,從印度原始的,到經過我們中國的…
這裡智者大師
不叫「忍可」, 這個叫作「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
但是、那樣的名詞來用、現在會產生很大的誤解,
因為你已經養成意識形態、所以我們才重新再定
「名詞」。
這個內容一大堆,是要跟大家說修行是不難啊!
但是你必須把腦袋先拿掉,才有辦法建立真正的
腦袋(一個修行要用的) 要不然,你用你的那個
「知識型」的邏輯去推理,你絕對錯、絕對錯…
這個部分我們是講得很清楚的。
...........
法筵精點~3389(擷自現場講記善財52參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