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來處去\從何處來?
(2022-07-31 17:16:14)
标签:
於來處去智慧安那般那能所善財52參 |
分类: 海雲繼夢 |
........那麼在〈彌勒菩薩章〉後面談了一個很重要,
也就是我們修行者應該要知道的,他問彌勒菩薩:
“你這個樓閣裡面,「一彈指」就叫我「出定」,
出定以後,那些東西都不見了,那麼這個普莊嚴藏
大樓閣的這些莊嚴事,何處去耶?”
經文是1133頁,
善財問彌勒菩薩說~~此莊嚴事何處去?
(去哪裡呢? 剛才那個殊勝莊嚴的東西哪裡去了?)
彌勒菩薩告言~~於來處去。
善財童子再問~~從何處來?
(於來處去,那麼現在從何處來?)
然後他接著說~~從諸菩薩智慧威力中來
(智慧威力喔,智慧是什麼呢?)
好,光這個就可以講四個小時:
第一個要告訴你「般若」,智慧叫般若,prajna。
其實prajna 是「能」,還有另外一個「所」,叫作
「般那」(或者叫作pran,發音嘛)一個「般若」、
一個「般那」。
而「般那」這個字,從安世高就已經翻譯了
──pran 就是「安那般那」的那個般那;
那麼「安那般那」就被翻譯成數息法(息出息入)。
其實這個「翻譯」,是從最初的立場來講的:
就像我們小時候,國民學校的時候說是讀「國語」,
到了國中時,就叫作「國文」了…
有點像國語、國文的這種區別。
那剛開始把這個翻成「息出息入」,有沒有錯? 沒有錯。
而「息入息出」從文字上講,就息入、息出,
那不是呼吸間的事嗎?
所以「安那般那」其實講的是「生命的原形」。
~~生命的原形有「能」、有「所」,
從我們這個行法來講,「所」比「能」更重要,
所以特別強調的是pran,而不是 prajna。
現在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我們「能」不會,
所以一直搞「所」,不可能的; 但是你「能」不懂,
翻譯的時候通通把它翻成「名詞」,那就完了…
修行很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法的起步是「靜心」。
「靜心」是動詞,還是名詞呢? 通通被當名詞看…
「靜心」是經過「調心」以後,才有可能「靜心」,
那麼,什麼樣的狀態叫作「靜心」,你知道嗎?
我們看這個「心法」,是怎麼弄成「心法」的呢?
「心法」這兩個字你講的哦,什麼叫作「心法」呢?
都是自我解讀,哪有「心法」呢?
我現在跟你講的也是自我解讀,信不信由你,
你可以不信,你可以有更好的,我僅供參考…
我們所講的,「要、不要」都隨你,因為這不收費、
彼此互不相欠,你要來,感恩你,阿彌陀佛啊!
我真的跟你說: 這個歷程裡,這個地方是
從妄心到多心到少心,不是很漂亮,但是很完整。
從多心、少心、一心、無心,到這個地方,一二三四個,
或者到「真心」,這四五個,其實最早是來果禪師講的。
因為他講這樣你會看不懂,你不知道怎麼進行,
所以現在我就把這裡叫作「動詞」,因為他寫這個
的時候還是動詞,叫作靜心的「動詞」,
是相對於靜心的「名詞」來講這個,
(知道嗎?)
...........
法筵精點~3387(擷自現場講記善財52參01~13)
3375 善財52參01
3376 從修行中來…
3377 你看,我懂這麼多!
3378 媽媽只教一手…
3379 生命在呼吸間…
3380 關鍵就在「人性」…
3381 差別就在「魅力」!
3382 前輩子修來的…
3383 不要自己想的…
3384 是這輩子成就的…
3385 你──沒辦法啊!
3386 關鍵點要你自己來…
3387 於來處去\從何處來?
3388 調身調息調心是過程
3389「禪定」是「四禪八定」…
3390 不是沒標準
3391 這九個條件
3392 生命像豆腐…
3393 你看不懂現在…
3394「做了」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