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耘农大地
记得《增广贤文》上得两句话:“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重温此言,倍觉经典。尤其在当下的商业时代里,这无疑是社会与人际的一种真实写照。
——题记
古往今来,势利眼、嫌贫爱富印证着国人的固有心态。《增广贤文》上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成为经典概括,也可作为现如今商业时代社会风尚与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那天,有老友来舍,谈起这一话题,不胜感叹。俺对富在深山是否有远亲?俺没多大体会,然而对贫居闹市大多门庭冷落车马稀倒是感同身受。
朋友走后,俺在想:当你陷落入贫居闹市无人问的窘境时,究竟如何应对?当年的他是离琼北上安置在这个素有“九省通衢”的都市。那时节,他在自己的领域称得上“尖子”,平日里说不上车马盈门,倒也应酬不少。远的近的熟人与朋友,有事的无事的乡党与亲友,来去都较频繁。可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他从要害部门换岗到无权无利的下属单位,后又下海办公司。如此这般,使得往昔过从甚密的人们一下子疏远起来,过去是他不找人,人找他;现在是他要找人,人不睬。要么是推辞、搪塞与敷衍,要么是拒绝、怠慢与不理。这是由于政治上的“贫”而引发的冷落与疏离。
无独有偶。当老朋友因企业经营不善,作为法人的他将自己半生心血也付诸东流后,导致这位“中产阶级”一落千丈为贫居闹市者,这种政治上的“贫”与经济上的“贫”两相叠加所形成的雪上加霜的境遇,无形之中让许多人与之渐行渐远,即便他有时反过来求人,人也是爱理不理。很自然,不仅来往的人少了,而且他似乎也不可能再与稍微有头有脸有实力的人能够为伍了。甚至有的亲友对他也是躲躲闪闪,生怕沾了“穷气”。
窃以为,在如此巨大的落差之下,放宽心态才可取。贫居闹市无人问,看起来令人压抑、郁闷和沮丧,但转念一想,这世界原本就嫌贫爱富,更何况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呢?管他咧,有没有人亲近无所谓,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自己善待生命才是根本。再说,“无人问”时倒也安宁与清静。没了疲于应付,没了迎来送往,没了呼朋引伴,没了纷至沓来的各种有求于你的琐碎,相反还是一件好事。因而应对“无人问”之策就是首先要保持达观心态,并充分利用这份因“祸”得福的难得宁静,做自己爱做的事。所以心理保持了淡定,才不至于因贫居闹市无人问而失衡。同时,对那些太不近人情的所谓故旧之交的名单与号码建议实施休眠和屏蔽措施,比方在手机号码簿里予以拉黑,索性不再联系,这样避免自取其辱。
当然,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俺觉得,第二条应对方略是,用新的工作结识新朋友,以新的方式建立新圈子,有利于调节生活心态。一定要吸取既往的经验教训,大凡结识的新朋友务必有新选择:只要善良宽厚不势利,只要仗义疏财讲真诚者,都列为至爱亲朋。渐渐地,你就会在贫居闹市无人问后,又会重新拥有贫居闹市有人问的快乐。这些朋友无论胸怀、品味与心态都是那些攀高结贵的势利眼,嫌贫爱富的白眼狼们所不可相提并论的。尤其是这其中的大多数人不是以利益为目的,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今中外,在贫与富的问题上,能公平对待者,绝对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在价值观颠覆的今天尤为可贵。过去讲,为富不仁,这个不仁,就包含着欺穷与嫌贫的因素。这种劣根性的因素尚可理解,但那种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者更是可恶。所以,贫者不要哀伤,不要自卑,有道是,穷且益坚,这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人生操守,就是人穷志不短,人穷不失节的可贵精神。有了这样的操守与精神,即便贫居闹市无人问也活得坦然、泰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或许有一天因你穷则思变,变则成富后,那些因你沦为贫者而远离你的家伙,说不准立马又主动与你套起近乎。但请保持镇定,即便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对于这种嫌贫爱富之徒,一样要敬而远之,正可谓前车之鉴。
夜已深,人未眠,行将写完此文的时候,俺的眼帘浮现起一些所谓的朋友的丑陋嘴脸以及前后判若两人的俗不可耐的模样。这些人所给予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至少告诉人们:什么是人间的真正冷暖,什么事世态的真正炎凉。也让俺从中窥见到了金钱挂帅,利益至上的社会风尚里,人性的虚伪,人心的浅薄与人格的世俗。所以,俺至今丝毫不因贫居闹市无人问而心灰意冷;所以俺哪怕日后可能富在深山有远亲,也不会忘却贫居闹市无人问时拥有的淡定与旷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