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物种汉字书写活化石文化 |
分类: 杂谈时评 |
文/耘农湖北
字如人之衣冠。字写难看了就像一个穿戴不整、衣冠不正之人,走到哪里,都会令人“另眼相待”。过去的过去,国人以写毛笔字为主,向来注重字体美、结构美、布局美。就连一封家书,也得十分讲究。后来的后来,国人从上小学始,均以硬笔类的铅笔、蘸水笔、圆珠笔、钢笔为主要书写工具。学校与老师也都特别重视其书写规范,并把字迹端正视为很重要的通识课评判的标准。
时过境迁,国人对汉字的书写愈来愈随便,愈来愈马虎。随着新技术革命成果的普及应用,网络与手机的文字表达减少了人们对书写工具乃至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弹指间,什么东西都可靠打印出来。人们渐渐冷漠和疏离了对汉字的书写,不再亲近以一笔好字来交流、展示自我的劳动与文化。作为汉字书写的主力军,有的在较大学生,笔记不愿记,书信没人写,草稿也无须动笔。偶有书写要求,实属应付。最为关键的是,在有网络等新媒体替代后,许多人如果事涉手写事宜,也是提笔忘字。
本博前不久曾首次提出:手稿,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已成稀有物种。说其稀有,是因为很多青年学子,已不再情愿进行汉字书写。渐渐地,手稿成了濒临灭绝的文化物种。有的人,连写一张请假条也是打印出来的,至于办墙报、搞展览,即便有手写的美术字,委实太不美了,令人为之摇头遗憾。的确,那些不忍卒视的汉字书写真个是大煞风景,有碍观瞻。这能怪弟子吗?显然不是他们的错。怪就怪学校无人重视此事,况且也没给学子坚持汉字书写以硬性的要求。再说,不少老师已不再主动板书,代之而用的是PPT。久而久之,宁可汉字书写如鸡爪,却鲜有人去强调学生的字迹与卷面。
前些时,本博应一家出版社之约,完成了《留住文化“活化石”:手稿背后的故事》一书的初稿。在这部书稿里,我遴选了十数年间我亲笔手写的各类文稿的原件,并叙述了每一件手稿背后的真实故事,意在提醒人们重视母语的书写。我也在书中的序言里再次重申自己多年前的主张:文科大学生应该拥有“三个一”的基础,即一笔漂亮好字,一手锦绣文章,外加一口流畅表达。对于理工科学生及至其他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这些年来,俺一直要求弟子们,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还是传播学专业的文化学专业的,首先是务必写好汉字。
窃认为,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交流工具怎样便捷,作为中国的子民,在校大学生真得把字写好与写好字当作文化传承的基础,不可怠慢。事实表明,不少用人单位已将求职者字写得怎样列入其考察录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失为有益之举。这里,我真诚希望当下学子们,把字写好吧,那样至少可以养眼,何乐而不为呢?!
【耘农湖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2e7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