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耘农湖北:大自然,人类的教母

(2010-04-19 15:37:11)
标签:

环保

教母

大自然

生态安全

工业文明

杂谈

分类: 随笔散文

人文视野(1):大自然,人类的教母

文/耘农湖北

 

是大自然孕育了生命,还是生命托举着大自然?这个并非哲学的话题,让我常常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当诸如SARS肆虐、手足口病来袭的日子里,我曾一遍遍在内心拷问自己,这是否是大自然的警告抑或说是“报复”?我们对此究竟有多少反思?千百年来,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涌流着描述大自然壮美秀丽的万卷诗词歌赋,这在今天看来,那至多只是一种舞文弄墨的赞美和欣尝,很难说是出乎于心的对大自然的敬畏。随着岁月变迁,尤其是当工业文明的利齿噬原生态的躯体的时候,人们早已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漠视和虐待着大自然。

 

正因了对大自然敬畏感的缺乏,人们渐渐对生存环境恶化失去了知觉。事实上,在这个连崇高都可以躲避,一切以享乐为上、消费为先的年代里,我们不仅忘却了对大自然教母的顶礼膜拜,而且表现出对她的肆无忌惮的不敬不恭。其实,我们脚下的土壤、生活的饮用水正经历着一年又一年的严重污染,我们的身边那些有害废弃物正四处抛散而无以复加,我们生活中过度使用的农药、激素、抗生素正悄然削弱着自己的免疫力…… 然而,漠然或麻木常常使人们听不到灾难的敲门声,相反,因长期以来对GDP的崇拜,而不惜以生态环境和生命代价来换取它的增长,我们又采取了与大自然不和谐的发展方式。更为悲哀的是,很多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优越与便利的人,既不再善待和亲近大自然,又一边亵渎着大自然的恩惠和赐予。更多的时候,则是以惯常的短期行为,破坏着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尽管如此,大自然一直是我们苦口婆心的教母,一直在以不无叹息甚或沉重的心情警醒和告诚着我们:全球变暖,雪线上升,酸雨肆虐,水土流失,物种锐减、荒漠化、生物圈紊乱、地质灾害等等。可是我们却视而不见,或者仅仅满足于书面文字与口头言辞的慷慨激昂,而转过身来,依然我行我素,将生态安全置之于脑后。于是,我们只热衷光顾于时尚的起劲吆喝、消费的竭力召唤,却一而再再二三的对“自然界复仇”的声音当成耳旁风。即便明知有许多灾难潜伏或横陈于我们的身边,却不去看、不愿看,甚至没有一丁点的不安和恐惧。虽然这些年来也能听到一些“环保志士”们无比激愤的奔走呼号,但这声音在这个嘈杂的社会里却显得那样的稀落和微弱。

 

于是,只有当灾难临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那是抱怨诅咒。一种遭到大自然报复后的本能反应,抑或说是一种事后诸葛亮似的倾诉,仅此而已。而这种声音并非全是出于对我们自己恶行的控诉,往往是对大自然不公平的发泄。试想,你怎么可能怪罪大自然的“报复”呢?假如我们从一开始便敬畏与善待它、呵护与关爱它,并与之和谐共处,建构和保持“天人合一”的环境与氛围,那么我们就可能少一些自食其果的报应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能以虔诚的心态去听从大自然这位仁厚教母的规劝与告诫,也不致于屡遭灾害而束手无策。还是应该扪心自问吧:我们是否该有违于大自然教母的教化?还是应该检讨自己吧:我们是否重新审视“人定胜天”、“改良自然”的理念?

 

我们无法预测自然界还会有什么新的报复,这种报复又何时来临?但我们应该明白,在一次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仅有愤怒呼号是无济于事的,仅有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倒是应该在处变不惊中,去平心静气的聆听大自然教母的严厉警告,然后“三省吾身”。事实上,在灾难面前,我们无疑需要镇定需要抗争需要救助,但我们想过没有,更需要理性的反思,需要举一反三的行动!不然,饱受辱躏践踏的大自然教母又会发怒,从而以“报复”的方式来向我们讨债索命。有位哲人说,一切的生命都是脆弱的。倘使我们对大自然教母的训导置若罔闻,听之任之,那么,脆弱的生命怎堪一击呢?我们常说,一条故乡的河流,一条祖国的江水,都是我们心中的母亲河。但我以为,它们不仅仅是大自然所衍生成的一种教母般的形象,而且无论高山大河,还是一草一木,都应该成为我们备加钟爱与崇敬的精神图腾。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对大自然教母的敬畏之情,因为只有敬畏大自然,才会善待大自然,才会舍得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来保护环境的健康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才会改变我们对生态安全缺少关注的态度,从而选择新的生活价值观、消费观以及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以生命的意义,将生态安全作为发展模式的核心之一,自觉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用我们的敬畏与虔诚去与大自然教母相依相伴。此刻,我仿佛又听到大自然教母那深情地叮咛:热爱生命吧,从绿色生活开始;善待大自然吧,从绿色发展起步……

 耘农湖北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8c0210100hycg.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