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铿锵以壮筋骨(诗歌创作札记之一)

(2009-11-02 10:37:32)
标签:

铿锵

现代诗歌

斯妤

舒婷

文化

分类: 诗词歌赋

文/耘农湖北

 

    在写诗比读诗者多N倍而诗歌落寞不堪的当下,来谈诗歌的创作,无疑有种悲壮的的味道,至少有些矫情。之所以想“理论“一番,是因为日前与学生们又聊到这个话题,于是就想将这些关于现代诗歌创作的思索之泥石抛出来,以供商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关于这一点,过去的诗论尚涉及不多不深,我只是一孔之见。这里,主要谈及现代诗歌中的铿锵元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了我国现代诗歌其传承背景、文化、源流以及价值取向有别于他国,很自然真正称得上经典之作的无一不具备铿锵元素。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文化审美视野的开阔,现代诗歌在贯穿铿锵元素的基础上,渐渐注入了思辨色彩,这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热爱诗歌并众口相传。

 

    说到诗歌的铿锵元素,不论你承认与否,一首能让人记住并能引发共鸣的诗歌,都或多或少的渗透着铿锵意蕴。如同生活流行时尚一样,现代诗歌也走过了“奇装异服”的弯路,至今也依然时不时有标新立异的潜流在躁动,比如我根本不看的“梨花体”,那实则是乡间大白话的分行文字,另有一种类似“三个鸡蛋煮熟了有人会来我抢先拨壳吃掉”的呓语,等等。这些都不足以构成现代诗歌创作的主流,也难成大气候。

 

    诗歌可以有流派和风格,但我对划分年代一直持反对意见。真正的诗歌,是可以跨越时空而永恒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你能说它只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要说的是,之所以这些诗作至今仍为人称道,广为传诵,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充分调动诗歌艺术手段的同时,贯穿了不可忽略的铿锵元素。不可否认,这些诗作在具象与空灵所建构的意境中,暗含了铿锵元素,令音韵乃至节律都极具震撼的张力,一反苍白造作的无病呻吟之气,给人以心灵的激奋与豪情的催生。

 

    谈及舒婷,这里不妨来一小插曲。她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著名散文作家斯妤同是福建老乡,斯是惠安人,舒是厦门人。上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原因,我成了斯妤的先生的老部下和好朋友,一来二往也就熟识了舒婷。那时候,在京城东四十四条中青社编辑部,我们喝着扎啤,也聊诗歌,很是投机。她们两位与我姐姐同龄,自然每每相遇,我便直呼她俩为大姐了。在谈及现代诗歌创作的时候,她赞同我的关于诗歌要有筋骨的说法,换句话说,要有铿锵的东西,只是为何铿锵怎样铿锵罢了。

 

    转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武汉正举办全国第六届书市,业已挥师南下定居武昌的我,接待了她们两位大姐,一天的陪同里,自然少不了谈诗歌。其时,舒已不再写诗而专事散文创作了。但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独到见解,至今仍然给人裨益。其中,对于诗歌的情景交融,对于诗歌的具象表达,对于诗歌的节奏替换等等,不乏新鲜之感。这给长期从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我以不少启发。

 

    这里,我要阐明的是,长期以来,我是激情铿锵派的追随者,实践者。在我的工余写作中,也写诗,写歌词,有的写得还不错,有的写得连自己也不满意;有的还获了全国赛事大奖,有的也只能是自娱自乐,但所有见诸于报刊的370多首各类诗歌中,无论是抒情,还是思辨,我始终在洋溢激情的同时,给诗以铿锵。在我眼里,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做作、矫情、雕琢的诗歌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能见诸于铅字,大多就算是诗或者好诗了。因为发表才是唯一鉴别你诗的价值的途径与标准。你说你的诗写得好,最多只能在网上展示,换不了大米,那何以见其好呢?!但愿我这不是偏颇之言。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自然联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诗坛那火爆的景象。那时我们真年轻,似乎都能写,一首诗可以搞定高几届的学姐做恋人已不是稀罕事;一个校园诗人,能在省市报刊上发一首十几行的诗作,就会有一个班的女生与你套近乎;一首诗为后来工作分配定乾坤的事,比比皆是……可是如今,早已没落了过气了的诗坛,再怎么打强心针,都无法复苏,因为浮躁、焦虑、功利之下,苍白与矫情泛滥,加之缺少激情,鲜有铿锵,只能陷落于自娱自乐的境地。

 

    悲哉,现代诗歌!何日还你河山?!且借铿锵壮筋骨吧,可能还有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