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街(长篇片段小说)
2023-05-12 18:32:19
标签: 文化 纪实片段小说 原创
二、难忘的记忆 (十四)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羊山,在铁中的后边。那时,铁中铁小都没有院墙,几乎是连在一起的。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铁中。在这条必经之路的路边,有一个开满荷花的池塘,上下学时,总会看到一些初中的学生,在池塘边叽哩哇啦地大声朗读背诵着俄语。我好新奇又好羡慕。
那个年代,我们看的国外电影清一色是苏联的,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列宁、斯大林受到国人的敬仰;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红场的阅兵、集体农庄的康拜因,寄托着我们的向往;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看着电影里苏联专家不辞辛苦,来帮助我们建高楼,盖工厂,人们由衷地感谢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和支援,苏联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榜样。
1956年暑假,我到汉阳,在大桥新村的三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她的的小儿子五叔在汉阳大桥局工作,大桥新村是大桥局的家属区,清一色蓝砖红瓦的苏式建筑,独立厨卫,抽水马桶,让我想起了楼墨家的别墅,这又一次让我艳羡不已。
清晨,我陪三爷爷到江边散步,三爷爷指给我看长江中一个个圆柱形建筑物,告诉我:“那是桥墩。苏联专家在帮我们建长江大桥......”
一个个桥墩像巨人一样,兀立在滚滚长江之中,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也深深地感动着我。第二年,我在电影新闻中看到了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靠轮渡一节节摆渡车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幼小的内心便有了想法:中国人一定要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让中国人自己也能建造出这样的大桥。
在中苏蜜月期,武汉在中山路一带建了一座中苏友好宫,父亲被借调到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作结束后,父亲买回了两块苏联表,在我眼中极精致的。一块给了正上中专的大姐,一块留给了母亲。父亲还带回了晶莹剔透香气四溢的苏联香皂,给我们买了苏联玩具、塑料凉鞋。那时候,塑料是极少的,人们还无塑料的概念,给塑料起了一个很宽泛的名字——化学。当时,一个破碎的化学皂盒,在街道上都能换一个漂亮的彩色玻璃的新皂盒。
我穿着塑料凉鞋上学,走路似乎都精神了不少。再把父亲带回的塑料玩具一只狗熊和一个苏联海军战士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这个摸摸,那个看看,都很羡慕。我更加佩服苏联,心里有了一个苏联情结。
上了初中,我们开始学习俄语。俄语必然是一门外国语言,不是每一位同学都热爱的,有的同学产生了为难情绪,也有同学不得要领。
一位叫关小信的同学很有意思,为了记住几个单词,应对当天的测验,他从宿舍到教室,一路上迈着四方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极认真地背诵着。天下起了小雨,他浑然不觉,别的同学大声喊他,他不得已慢跑了几步.
到了测验的时候,只见他不断拍打着自己的头,小声嘟囔着“全忘了、全忘了,一跑全忘了......”
下课后,他埋怨喊他的同学让他忘掉了单词,大家一下子哄笑了起来,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全忘了”。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俄语的兴趣,俄语达老师经常利用课间,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俄语对话,教我们学唱俄语歌曲《喀秋莎》,还给我们讲中国学生与苏联学生友好往来,互通书信,交换礼物的故事。教生物的种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达老师还请她拿出上大学时与苏联学生交换的礼物展示给我们看。那是一条鲜艳的丝绸围巾,上面印着“Да
Здравствуй великая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ая
дружба!”(中苏友谊万岁)。我受到感染,常常幻想有一天我也会用俄语交到一位苏联小朋友,对方可能是一位英俊少年,也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我爱上了这门功课,当然不仅是为了交朋友,更重要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影子常常出现在我的脑际,我们学习俄语,可以更好地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建设我们自己的祖国。
那时,我自然不会知道,斯大林后的中苏关系已经风谲云诡,暗波涌动。
(待续)
京汉街(长篇片段小说)
二、难忘的记忆 (十四)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羊山,在铁中的后边。那时,铁中铁小都没有院墙,几乎是连在一起的。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铁中。在这条必经之路的路边,有一个开满荷花的池塘,上下学时,总会看到一些初中的学生,在池塘边叽哩哇啦地大声朗读背诵着俄语。我好新奇又好羡慕。
那个年代,我们看的国外电影清一色是苏联的,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列宁、斯大林受到国人的敬仰;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红场的阅兵、集体农庄的康拜因,寄托着我们的向往;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看着电影里苏联专家不辞辛苦,来帮助我们建高楼,盖工厂,人们由衷地感谢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和支援,苏联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榜样。
1956年暑假,我到汉阳,在大桥新村的三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她的的小儿子五叔在汉阳大桥局工作,大桥新村是大桥局的家属区,清一色蓝砖红瓦的苏式建筑,独立厨卫,抽水马桶,让我想起了楼墨家的别墅,这又一次让我艳羡不已。
清晨,我陪三爷爷到江边散步,三爷爷指给我看长江中一个个圆柱形建筑物,告诉我:“那是桥墩。苏联专家在帮我们建长江大桥......”
一个个桥墩像巨人一样,兀立在滚滚长江之中,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也深深地感动着我。第二年,我在电影新闻中看到了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靠轮渡一节节摆渡车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幼小的内心便有了想法:中国人一定要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让中国人自己也能建造出这样的大桥。
在中苏蜜月期,武汉在中山路一带建了一座中苏友好宫,父亲被借调到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作结束后,父亲买回了两块苏联表,在我眼中极精致的。一块给了正上中专的大姐,一块留给了母亲。父亲还带回了晶莹剔透香气四溢的苏联香皂,给我们买了苏联玩具、塑料凉鞋。那时候,塑料是极少的,人们还无塑料的概念,给塑料起了一个很宽泛的名字——化学。当时,一个破碎的化学皂盒,在街道上都能换一个漂亮的彩色玻璃的新皂盒。
我穿着塑料凉鞋上学,走路似乎都精神了不少。再把父亲带回的塑料玩具一只狗熊和一个苏联海军战士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这个摸摸,那个看看,都很羡慕。我更加佩服苏联,心里有了一个苏联情结。
上了初中,我们开始学习俄语。俄语必然是一门外国语言,不是每一位同学都热爱的,有的同学产生了为难情绪,也有同学不得要领。
一位叫关小信的同学很有意思,为了记住几个单词,应对当天的测验,他从宿舍到教室,一路上迈着四方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极认真地背诵着。天下起了小雨,他浑然不觉,别的同学大声喊他,他不得已慢跑了几步. 到了测验的时候,只见他不断拍打着自己的头,小声嘟囔着“全忘了、全忘了,一跑全忘了......”
下课后,他埋怨喊他的同学让他忘掉了单词,大家一下子哄笑了起来,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全忘了”。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俄语的兴趣,俄语达老师经常利用课间,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俄语对话,教我们学唱俄语歌曲《喀秋莎》,还给我们讲中国学生与苏联学生友好往来,互通书信,交换礼物的故事。教生物的种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达老师还请她拿出上大学时与苏联学生交换的礼物展示给我们看。那是一条鲜艳的丝绸围巾,上面印着“Да Здравствуй великая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ая дружба!”(中苏友谊万岁)。我受到感染,常常幻想有一天我也会用俄语交到一位苏联小朋友,对方可能是一位英俊少年,也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我爱上了这门功课,当然不仅是为了交朋友,更重要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影子常常出现在我的脑际,我们学习俄语,可以更好地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建设我们自己的祖国。
那时,我自然不会知道,斯大林后的中苏关系已经风谲云诡,暗波涌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