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文学应不应该远离人民?
(2008-10-28 16:14:27)
标签:
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中国电影《秦腔》 |
先引一条消息: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7日晚揭晓,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最终上榜。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范围为2003-2006年间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组成了以铁凝为主任,陈建功、李存葆为副主任的评奖委员会。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自1982年以来,已评选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近30部长篇小说据悉,本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在茅盾的故里乌镇举行。
尽管这一次颁奖炒作得比较热,似乎文学又回到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尴尬地带。事实上,文学早已经被彻底边缘化。那么现在这个状况好不好?我个人觉得是很好的。简单随便扯一扯随感。
1、本届四次获奖作品,都是小说,这也符合一般人对于文学的感觉。诗歌早就死了,不再作为商业化、社会化,但也许会出现真诚有理想的诗人。散文成了白话文的最具工作化的写作模式,基本上已然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下专门写散文只能往所谓大文化领域上走。而戏剧,早从了影视行业了。
2、据说,中国是全世界生产长篇小说最多的国家,正式出版的每年都要超过一千部,貌似比中国电影还要亢奋。但是海水之深、火焰之烈,都不足以形容中国小说的特点。正如很多茅盾文学奖的评委都未必看过入选作品,中国电影和足球也都是这般,但是绝对不耽误纷纷发言。
3、再加上网络创作,中国小说应该是很有商业前景的。而余华、海岩等作者的小说印刷量也很惊人,直追金庸、琼瑶当年创造的记录,此外,被认为是通俗文学的各种小说文选杂志发行也很高。最起码,通俗小说还是有读者的,然而学者不研究,也肯定得不到茅盾文学奖。
4、能够入选茅盾文学奖的,据说基本上是雅文学中的小说,他们基本上供职于各级文联和作协,大体如此。一般来说,有国家发的行政工资,然后写作有稿费,属于完成工作任务兼商业写作,有着双重的保证。这种模式,从先秦以来就不曾长期有过,除了最顶尖的作家有着艺术上的敏感,我很怀疑那些中下层级的作家是否有继续在体制内存在的必要。事实上,没有太多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绝对不可能刺激、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准。
5、文学这个领域,是不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够选择出每个时代的代表作?他们能否在历史上留下来。我不敢苛求多少,只是希望大约每十年能流传下十部作品,这就不错了。唐朝大约三百年,唐诗三百首基本就囊括了最好的唐诗。明清两个大统一的帝国,加起来五百多年,请问各位网友能够记起多少诗歌?但我想那个时代的官方和私人的评选一定不少吧?
6、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多少是在体制内写出的?我没有研究,但估计没有多少。刚刚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在全世界只选一个人,绝大多数都能站得住。我觉得中国那么多奖,还是合成一个吧,唯一的,大家都能震一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