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政策的恶果及应对
(2018-12-15 06:45:59)
前两年,开始房地产去库存。我当时就认为是个恶政策,老百姓在涨价的压力和诱惑下,纷纷扑入这个市场。出台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说房地产公司财务压力很大,很多公司的资金链要断了,传导到银行,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我们看到开发商卖掉房子立刻买地,杠杆一点也没有降低。还说出台政策说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可是穷人越来越买不起房子了。房子的库存实际上是不会减少的,房子不是快销品,也不存在去库存一说,只是转移了库存。如此,地方政府的土地卖掉了,羸弱的地方财政又可以拖几年。现在穷人还是蜗居,富人手里拿着几套十几套房子,这个全世界都一样。重要的是,那种六个钱包的买房者,还有大量中产阶级投入第二第三套房,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现在,消费数据反映出来了,每个月同比增速都在下降,兜里没钱啊。过剩的产能叠加空空如也的口袋,怎么办?消化产能,不是消费就是出口,消费现在不振,出口又受到贸易战威胁,真是麻烦。
我们的政策总是短视而又存在道德风险的,不说4000点吹响牛市号角,也不说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搞出的P2P,就说今年:推进债转股、落实无还本续贷、增强不良容忍度、投资AA+信用债、各地成立纾困基金……这几年,你总感觉在捉襟见肘的奔走救火。这种政策又没有具体的监管防范,漏洞极大,往往救市不成却肥了一部分人,损害了纳税人以及众多股东的利益,调控的腾挪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当然,如果我坐在监管层位置,也会出台这种政策。实际上,像我们这种老百姓,99%的人水平还不如现在这些技术官僚。这样的结果,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马后炮批评总是简单的,对口袋也没啥帮助,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实际上我在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出台的前一些日子就在上海投资(机)房子的,当时正好4、5千点卖出一些股票,并且准备在杭州买房子,后来嫌异地购房麻烦就放弃了,放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后来股票又跌了,并且越跌越有价值。去年我把上海投资(机)的房子又卖了,全部买入银行股。那次买房是老婆的主意,卖房是我的要求。我买的银行股没有赚钱,交通银行H小赚民生银行H小亏,今年我卖了大部分银行股,换成其它股票,现在银行股占我仓位比例在12%左右,我是被出台的各种政策吓坏才换股的,我也不知道银行股的走势(静态估值是便宜的,但各种政策的叠加后果,现在很难判断),我买股票的原则是睡得着觉,如果某个板块或股票高仓位让我难受,我就卖出股票把仓位降到安心为止。现在,我只有上海郊区自己造了套房子,平时住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套房子,其他没有任何房产了。过去十几年,自住以外,我在上海投资过5套房子(不是同时持有,卖小买大,并且增加贷款,实现面积快速增加,上海是长期限购的,所以只能如此盘活,通过假离婚买房这种方法,在我的价值观中是不可能的,婚姻不是儿戏),我觉得现在上海的房子基本没有投资价值,和股票比,房子实在太贵了,至于房价走势,我是判断不出的,我只和股票的估值比,因为我们老百姓也没有其他投资渠道,但你必须要和对抗印钞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