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走新疆的理由也许是缘于对新疆的广袤而多姿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许是对丰富多彩人文风情资源的兴趣,但更多的是喜欢那一种天地初开的辽阔,这里是祖国最宽阔的胸膛,无与伦比;这是一个让你觉得拍多少照片都不够的地方,叹为观止;这是大自然的特别的馈赠,上天赋予她靓丽之容,历史沉积她沧桑之美。
今天,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出发向东,一直向东前往新疆二千多年历史的西域名城——吉木萨尔县,浏览曾让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著名诗句的吉木萨尔县天山北麓的——千佛洞古刹.


不要小瞧这个千佛洞,它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志士,为亲自目睹千佛洞的风采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据《北庭文史》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因遇仇人受伤在千佛洞疗养期间咏出了千古名诗《静夜思》和《关山月》,其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就诞生这里。另一位唐代诗人岑参和唐时有名的悟空和尚及宋朝时的朝廷代表王延德、以及随成吉思汗西征的道教名人丘处机,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了的痕迹。

千佛洞故事之一:清光绪元年至三年(公元1875-1877年),随左宗棠率部进疆的张姓湖南道士,遥闻著名千佛洞古刹,特前来瞻拜,但见寺庙全被焚毁,乃与同来僧道立下宏愿,决心重建,经数年苦心经营,劝募布施,随募随修,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将寺观阁殿连成一片,构成千佛山巍峨壮观,琉光闪烁的古建筑群。逢每年农历六月六,东自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西至玛纳斯、伊犁、精河、南至焉耆、北至蒙古科布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蒙、汉民族善男信女、高僧众侣纷纷前来敬香瞻拜,历年如是,从未中断。

千佛洞故事之二: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军阀马仲英从甘肃率部入疆,沿东路连攻数城,进而围攻孚远县城(今吉木萨尔)时,因战争失利,遂怂恿匪徒纵火烧寺,烈火冲天,且三日不熄,将全部建筑化为灰烬,唯有洞窟尚存。

故事之三:清人祁韵士的《西城释地》有记载。
大约乾隆三十五年,该城一位菜农因患眼病,将至失明,无法糊口。好在熟悉山路,每当天气晴朗时节,就进山砍柴。有一天进山后,眼病突然发作,疼痛难忍,耳边似乎有神告诉他寻溪洗眼,可治眼病。他勉强支撑着爬下山坡,渐听水声,沿声而下,小溪横前,捧溪水洗眼,不但疼痛立止,而且眼睛渐明,一日夜后竟能视物。再上山坡,望空叩谢,刚刚“背山歇坐,忽见坡上土坍,透出白灰墙壁,随用手刨挖,内竟空虚有门洞形迹。
因即出山,遍告众人,携带锹镢等物,赴山筑开洞门,门里甚黑暗,取烛照看,洞形如半月,见一卧身,身长丈六,金面跣足,衣服颜色如新。又有铜佛,大小不计其数,自尺余至三五寸不等,土花锈蚀者极多,其民人感泣,即日落发,募化于洞前接盖,庙宇至今极其壮丽,都统索诺木策凌,曾贡此洞的铜佛九尊,都统常于四十九年巡阅营伍之便,亦曾至此洞云”。
此佛窟被菜农发现后,他为感佛恩,便遂削发为僧,四处化缘,修复佛寺,使千佛古洞再度繁荣,睡佛被重塑金身,千人朝拜。

吉木萨尔千佛洞,贡入紫禁城九尊佛:
敦煌藏经洞与吉木萨尔千佛洞,都封藏于中世纪西部宗教变更的历史阶段,都在现代时期到来之前被人在无意中再次启封。区别只在,敦煌秘洞藏经,吉木萨尔秘洞藏佛。从重现之日起,藏经洞与千佛洞都经历了新的磨难。敦煌藏经洞的“劫经”,是20世纪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页,而吉木萨尔千佛洞(藏佛洞)的劫难,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更具有毁灭性。敦煌藏经,至今犹存,并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吉木萨尔藏佛,除贡入紫禁城的九尊,至今竟连同洞窟遗迹都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中华文明史上,发现文化宝藏的奇迹,可以与敦煌千佛洞相提并论的,只有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敦煌藏经洞与吉木萨尔千佛洞(藏佛洞),是中华文明史发现宝藏的两大奇迹
这座千佛洞古刹,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千佛山西台地,为北疆仅有的一座佛窟。寂寞而辉煌地耸立在洪荒一般的山野之中。千佛寺内有一座千佛洞古迹,座西朝东。千佛洞古迹最早由当地的民人百姓发现,而发现的过程极具传奇色彩.跟据清嘉庆元年(1796)记载。
千佛洞有卧佛殿、北厢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千佛洞最早建于唐朝,历经四毁四建,地面古建筑遭受毁坏,但依山而建的卧佛殿四个佛洞洞窟、窟内卧佛和部分古壁画保存完好,是目前新疆地区唯一现存具有最长时间的连续性古代佛教遗址,1994年被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木萨尔千佛洞的卧佛殿:坐西朝东,分前、中、后堂三部分。正殿为一有斗拱的硬山顶建筑,进殿为前堂,中央塑有丈许高的释加佛像一尊,两侧为四个洞窟,洞窟双双相连,释加佛像两侧洞窟相连形成中堂,绘有佛说法图,18罗汉等塑像,南北侧洞窟相连形成后堂,塑有卧佛一尊。





卧佛:相传这尊卧佛百般神奇,他那拳头大的肚脐眼中有一汪泉水,常年流淌,那泉水能治百病。每年农历4月初八、六月初六,这里人流如海,热闹非凡,全疆各地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达3万余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