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朱
熹的武夷精舍现在叫武夷书院,是理学大师在宋淳十年(1183)辞官归隐在武夷山建的书院,坐落在从御茶园到天游峰的路边,九曲溪第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游武夷山,除了看山玩水外,也作好了功课想去寻找一个影响中国700余年的理学灵魂,以及是什么样的青山绿水孕育出那样博大深厚的思想。是我未曾料到的是从天游峰下来就意外邂逅2001年全面复建的朱熹园,现在称武夷书院(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
熹专心致至在这里讲学,开展学术活动地方,当时,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朱熹学派的中坚人物都聚集在这里,潜修学问,并在这里朱熹完成了《四书集注》,标志着其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在这里逐步形成了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位置。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特别是清朝康熙天下大治之时,朱熹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天”赐与武
夷精舍。
。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蓝世称“道南理窟”,意为人文荟萃之地。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他的儒学理学教育的精髓是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地。漫步在武夷山的山涧溪畔会发现众多的理学文化遗址,如紫阳书院遗址、摩崖石刻等。
朱
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曾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之久,发展成熟了宋代理学,也是武夷山因此而成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那么是什原因,什么力量促使朱
熹能长居于此,著书立说呢?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理学先贤出入于武夷山的青山秀水间,他们在这里创建书院,继志传道,使朱子理学得以发扬光大,也把武夷山推向文化鼎盛时期,成为一座理学名山。
武夷山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武夷山所蕴涵的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名扬四海。
到武夷山后,我才知道朱
熹与武夷山有割不断的渊源,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为武夷山增辉。名人、名山,相互辉映。正如当代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诗中所言:“朱
熹是先贤,武夷为名山。人地两相配,唯有此间全”。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 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
熹(1130—1200)字无晦,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死后葬于福建建阳。正是在武夷山这个天人合一的仙境,才能产生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精髓。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朱子理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建立客观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句》《诗集传》,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视为儒学宗师。

充满田园气息的《九曲棹歌》是朱
熹诗歌创作的高峰,他采用舟子渔夫所唱的民间歌谣的曲调,全景式地展示了九曲溪的风光。
南宋朱
熹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监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