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4000亿资金。紧了3年的银根终于又开始松动了,也给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银根从此要宽松了,3年来的紧缩也可以喘口气了。真的可以喘口气了吗?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主流房企是谁,房企们能否闯过这个寒冬、资金链究竟能否断裂呢?
对这些问题我想不少人都会在问。楼市调控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房价开始松动,房企好似进入寒冬,难过的日子开始出现,一些房企特别是一些中小房企在考虑如何求生问题,闯过这个寒冬生存自然没问题,而闯不过可能就得死去。这也是一些人所关注和这样认为的。
现在许多数字都在显示着有关房企在这寒冬中所面临的问题。比如,临近年关,楼市更加冷淡房子卖不出去资金难回拢。房企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中短期债务将到期偿付,但是在银根紧缩、房价下行、销售低迷情景下,拿什么还钱,已成为众多“钱荒”房企的一大难题。据有关方面估算,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私募、民间借贷、海外发债等方式筹集的高息借款超过1万亿元,其中多数高息借款的期限在1—2年。保守估计,今年底即将到期的高息借款可能超过千亿元。
还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金来源合计为6.8万亿元,以35%为自有资本金计算,今年来房企投入的自有资本金约2.38万亿元。另外,国内贷款为10552亿元,定金及预收款为17520亿元,个人按揭贷为6755亿元。由此估算,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资金就高达1万亿元。房企获取资金的渠道,无外乎是信托、私募、海外发债和民间借贷,而这些渠道都将支付高额的利息。部分信托融资利率甚至高达3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这些好象都说明房企现在挺困难。
现在寻求“处理”项目的小信托公司又很多,接盘对象有房地产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开发商等。业内人士曾建议,除收缩房地产信托外,加强对房地产信托项目的跟踪和监管,敦促开发商加快资产抵押品的销售率和周转率,也是防范房地产信托兑付危机的重要举措。但这些说的容易做起来还很难,起码不能解决眼下问题。一些开发商已表态“卖不动就降价到底”,也暗示出开发商在“最后关头”还有“杀手锏”,但是降多少才能有人动心呢?降多了也不太可能,降少了又依然无动于衷。 可能还有个别房企或根本不在乎,实在不行就把这卖不出的房子推给银行,顶帐可能还比卖房更合适,这是因为要还钱,要么没有,要么就这样,你愿要不要;或为生存会大动干戈,只有大举降价才能有喘息,但也可以肯定的说这不会是多数房企,或者说那些大型房企、大多数开发商不会真是因生存问题而降价。
最近,象SOHO中国潘石屹多次表露他的公司还有200亿闲置资金,并已经在上海等地开始收购一些房地产项目。象他这种不缺钱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实也不占少数,起码那些国有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上都不缺钱,即便是缺也可以从其他渠道给予补充,他们根本就没有担心会有资金链的断裂或者说会有生存危机之说。而那些民营股份制房企或者说那些大型私企们实际上也不担心会有生存危机。由此来说,对于这些房企来说他们应该说是中国的主流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否撑过寒冬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有问题的就是那些中小房企或个别欠规范的房地产企业,而这类房企则又是调控中要规范甚至于要其灭亡的一些房企。
寒冬要过,困难自然也要攻克。调控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主流房企应该是谁?大家都明白了吧,就是说有主流房企在,中国的楼市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中国的房地产业也不会有什么大遭遇,调控只能是理顺和规范了房地产市场,使之正常发展,所以寒冬过去春天很快就会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