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深冬即将过去,寒冬冷的让人仍是束手束脚,城里的雪已经开始融化,满街的泥泞,即便如此这也与我们家无关了。1969年的3月11日,大卡车拉着我们家的全部家当以及我们全家人,踏着还吱吱作响的雪来到了农村,这是我们随着父母走“五七道路”的日子。这里的农村除了道路,农家的房顶、草垛以及田地里仍被白雪覆盖着,好一派冬天里的田园风——我们孩童不知父母的愁苦倒觉得挺好玩。
我们全家来到农村,先是住在一孤寡老人的家里,老人住在东屋我们住在西屋。这是一处一共三间的中式农村瓦房,北方的那种:进门左右两边两口大锅算是厨房,东西两边是住屋,那个火炕占了半个房间,当然我们全家算是寄居住西间,孤寡老人原本自己就住在东间。我们全家大小6口人挤住在一间除了土炕还只有五六平方米空地的房子里,从城里拉来的家俱什么的跟本就没有地方放了,一些大一些的家俱等物都堆放在一处仓库里,这个家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姐弟四人都不大,当时还没有体会到父母大人的艰难和心里的酸楚,虽然对这个住的地方觉得不是在城里那样宽敞,倒是对这广阔天地,展现出孩提童心的快乐,完全没理会到母亲成天抹眼泪和唉声叹气的不悦。好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是生活了不到半年,全家就搬到了生产队用国家给“五七战士”的建房资金,在一处半山坡上给我们家盖起的三间瓦房。全家还没等房子全部建好干透就搬了过去。父亲还向生产队借了20多块钱,又套上院墙、猪圈、鸡窝、旱厕所和草厦子等,为此父亲多年也没能还上这笔债款。
就是在这山清水秀、半山坡上的3间瓦房里,我们一住又是3年,我也从小学念到了刚上初中。父母住东间,我们姐弟4人住西屋。记得当初那个大火炕真是令人难忘,那是土胚砌成的土炕,压上石板摊上黄泥再抹平,烘干后再用牛皮纸糊上的,然后再在牛皮纸表面上刷了一层粉只浆糊后又刷了一层“亮油”,这在当时也是很上“档次”的了。土墙开始没有条件,后来父亲弄来些旧报纸找人帮忙又糊在墙上,也同时用高粮桔吊上顶糊了棚房子立马亮堂了许多,在当时这个生产队里算是上“档次”的房子了,而这墻上的过时报纸却又成了我获取知识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家里,在这个只有30来平方米的小屋里,我们有许多的故事,有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往事,还有那一幕幕童年脑海中不可抹去的生活的画面......。
30多年后,父亲在离去的前一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儿孙满堂十几口人一起来到了这个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在陌生的新房主面前,父母亲和儿孙们合影留念端详着房前屋后,讲述着当年在这里生活时的情景.....。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