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似乎与文化艺术的联系太过紧密了,游走于一个又一个创意产业园,参观一个又一个展览,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然而,周日对1933的造访,却不由的令我惊叹,这是多么绝妙的建筑作品呀~~~如果说8号桥、新天地只是在建筑表皮上大做文章,那么,1933则是空间艺术的杰作~~~~
http://img.club.pchome.net/upload/club/2007/11/17/pics_ssszy1029_1195308063.jpg
(背景资料)
http://www.scic.gov.cn/show/park_03_07.htm
“1933老场坊”坐落于虹口区沙泾港,这里曾处于公共租界、日军警备区范围。“1933老场坊”的前身“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3万平方米,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上海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建筑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
http://www.chinaacsc.com/topic/city33/images/%E6%80%BB%E5%B9%B3%E9%9D%A2%E5%89%AF%E6%9C%AC.jpg

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了“无梁楼盖”的施工技术,“伞形柱”直接顶在天花板上,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它解决了一般大柱上必须加梁的弊端,使利用空间大大扩张。在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上海这座是主体结构和外观等方面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建筑外立面水泥外墙上从上到下设立花窗。

就这里的宰牲设施和生产流程而言,很能体现人们对那些即将被吃掉动物的“临终关怀”,算得上是人道主义之于动物的“兽道动物福利主义”。
宰牲场主体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南楼和东楼为牛舍,北楼一部分用作饲养猪、小牛、羊等,另一部分为宰猪场,其中下面三层为人工宰场,四层为新式宰猪场。
建筑最初共有四层牲口栏,能容纳牛1000头、羊1500只、小牛300头和猪300只,存栏的所有牲口都须进行屠宰前检验。宰牲场有一条3.62千米长悬挂式传送带,在整个屠宰过程中,每个工场派一名稽查员进行检查,宰牲场全部工作人员为6名外国人和75名华人。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
装载牲口的卡车到达底楼后,牲口被赶到一个有高围墙的坡道上,通过地面一个陷阱式的设计,牲畜会滑入独立的处理室,用电击设备将牲畜电击后再处理,整个流程显示出当时对动物的人道态度,牲畜基本上是在没有痛觉的情况下被处理的。坡道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有专门的防滑设计,而且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四楼有完整的流水线,每层楼天花板上都有可以传输的挂钩,将牲畜倒挂传输到各个流程。

这里每个车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又互相连接,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而动物的内脏又可以通过滑道滑到相关的流程上,最后的一步就是滑到底楼的杂碎间,有专门的货车来运输。
宰杀的方法也是相当先进,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记载,牲畜被宰前有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可见当时宰杀的技术是相当科学和先进。不仅如此,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肉质也分为三种: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印。被销毁的废肉,工部局将给予补助费。
围绕着宰牲场,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今天的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消毒、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底层为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上世纪80年代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将其用作糖浆车间,并做过相应装修改造,四层周边进行过加建。

屠宰场南侧鲜肉市场及冷藏库(目前为九龙宾馆位置)占地3亩多,于1935年7月完工:鲜肉市场部在二楼,可容纳千余头已宰牛羊;下层为巨大的冷藏库,共有四间短期冷藏库和两间长期冷藏库,可存肉约41万公斤。
宰牲场有着比较明显的英式建筑特质,还融合着巴西利卡式元素,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旧魅力非凡:2005年10月,被政府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同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启动改建工程;2006年8月,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
经过专家、学者的研讨论证,宰牲场被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同时结合时代赋予的功能需要,在其内部适当位置增加新的功能部件和元件,使其焕发勃然生机。
如今,昔日的宰牲场已经不再气氛阴郁,毫无装饰的素混凝土却仍然传达出一种冰冷的感觉。交错的廊道、分离的坡道与台阶,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所有的结构皆为原真,偶尔通过斑驳的墙面,才能找寻出部分改造过的痕迹。

原本,只是为功能而生,时代变迁,审美轮回,这里的一切,如今成为时尚绝佳的载体。当阳光缓缓穿过,不同的光影效果呈现,一刹那,宛若领悟了安藤的冥想。






当历史与时尚在昔日的宰牲场里得到完美的交汇之后,“1933老场坊”便施施然地穿越历史而来,一个城市的记忆由此得以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