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潮》有感
(2022-11-27 08:27:27)
标签:
读诗观潮领悟 |
分类: 感悟心得 |
读《观潮》有感
近日,读诗一首: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读诗在悟。能够悟出诗的本意,方得诗的精神。
读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意思是: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然而,细一想,感觉诗人苏轼对庐山的风景和钱江潮汐的内心感受绝非这么简单。对“到得还来别无事”这句,应该作深入理解才行。
细细思索,这一句使人有一种“豁然超越”的情感,绝非“无事”那么简单。
前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是从未相见,第一次看见。若无缘一饱眼福的话,将遗憾终生。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则有一种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浙江潮的“不过如此”意味。庐山烟雨的聚散飘忽,潮水的自来自去,都只是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这常常是一般人的想法:对风景名胜,未去时,常是魂牵梦绕,想方设法前往;到了实地一看,一句感叹“不过如此”了结。
其实,诗是心灵与文字高度融合的产物。这首诗反映的是作者苏轼的经历妄念躁动之后,产生一种豁然超越的精神境界。
这里我们千万别忽略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苏轼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常言道,解读一首诗,就是探索人性与文字的诗意互动。主要是三个方面:时间,人物和环境。我们从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和背景,更加具体地了解诗人坎坎坷坷、起起伏伏的人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豁然超越的精神境界”。
诗是人生的写照,诗是人生的总结。苏轼在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其实就是苏轼总结了自己一生经历之后,对儿子的最终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