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保国寺”

标签:
宁波保国寺名片 |
分类: 散记拾遗 |
说“保国寺”
保国寺,是宁波的一张名片。
保国寺,位于宁波洪塘的灵山之麓。
说起“保国寺”,先要从1937年,以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寻找唐宋建筑遗构的征程说起。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因潮湿多雨、虫害严重,木结构建筑的保存比北方困难。但保国寺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尽数南方宋构,也不过浙江宁波的保国寺,福建的华林寺、陈太尉宫、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广东的梅庵大殿等寥寥几处。
学者研究,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保国寺大殿在年代上仅次于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年代排名第二的古建筑。
保国寺的历史,大多记录在清嘉庆十年(1805)的《保国寺志》里。
东汉初,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其所经历“汉魏六朝远不可考”。
唐代,保国寺跟很多佛寺一样毁于会昌灭佛。之后,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请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赐名保国寺。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保国寺迎来了第一次中兴。
有一位在保国寺出家的僧人则全,号叔平,又号德贤,从四明山学成归来。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一天,德贤“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他决定留下来,出任寺中住持。
德贤和师弟德诚以及徒众“鸠工庀材,重修寺院”“赤手营造山门、大殿”,经过六年,使“山门、大殿悉鼎新之”。留存至今的北宋大殿建成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故又称“祥符殿”。旧志上说,该殿“星斗昂拱,结构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
保国寺自宋代以来历经多次修缮改易。就在大殿建成不久,殿内佛坛就经历过一次改动。今之佛坛有“崇宁元年(1102)五月”纪年,时间在大殿落成的近90年后,专家推测,这次改动将“后内柱立于佛坛之上”,最初的版本应非如此。
大殿变动最大的一次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僧显斋、景庵,“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像。”此次重修改变了大殿宋式单檐外观;乾隆十年(1745),僧人再次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
在建筑学界,保国寺大殿“被发现”是在1954年。当时南京工学院三个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按照老师刘敦桢先生的嘱咐,在浙东一带进行民居和古建筑调查时发现了保国寺。
刘敦桢是著名的古建园林学家,也是早期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在他的力推下,宁波保国寺成功入选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
因为对于建筑学研究意义重大,且是很好的建筑“教材”,保国寺大殿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大批建筑研究者、爱好者前来观瞻。它代表了宁波地区北宋时期建筑工匠技艺达到的高度,并且幸运地屹立千年。身处保国寺大殿,历史的厚重感历历可见。落在你身上的可能是千年前的灰泥,这座大殿见过宋朝的月亮。
参观保国寺,当细品宋构的“时代气息”。
宋代的保国寺大殿面阔、进深皆为三开间,相当于正方形的单檐歇山顶结构,庄重稳定又玲珑小巧,是宋元时期浙江古建筑的一大特征。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保国寺大殿在宋构基础上穿了一件清朝的“外套”,两旁的梢间和重檐都是清朝人加上去的,形成了独特的“房中房”结构。
保国寺建筑的精华,在当中的三开间。它与宋代建筑范本《营造法式》相印证的前廊三藻井、瓜楞柱、七朱八白等种种作法,全部位于其中16根柱子的范围内。前廊三藻井是大殿精华中的精华,也是宋构小木作的代表作。
如今我们进入保国寺大殿,这三个藻井抬头可见,当心间一个大藻井,两个次间各一个小藻井,四周与天花相连,遮住了顶部的草架梁栿,像三朵盛开的莲花绽放于头顶。但是,因年代久远,加上屋内光线较为昏暗,保国寺大殿木材大多蒙上了灰黑的色彩,但这三座藻井以弧形的线条、镂空的样式,打破了整个大殿的沉闷,这一样式堪称“海内独家”。
宋代特征又体现于瓜楞柱上,从外观看分成八瓣,像西瓜上面的条纹一样,将平面的柱身变为立体。这种柱式也是宋代建筑中的经典案例,在江南现存其他砖石建筑上有所体现,但保国寺是最典型的。
又如阑额间的“七朱八白”,这是一种唐宋特有的彩绘。讲到彩绘,人们往往会想到故宫金碧辉煌的大金龙凤和玺彩画,颐和园长廊里故事感十足的苏式彩画,可能很难理解唐宋人的审美,就像“七朱八白”这么简单。他们在阑额上阴刻长方形的线脚,刷上一层条纹状的白,就完成了建筑的装銮。“七朱八白”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时代指征,代表唐的大气,宋的风雅,代表中华民族曾经存在但已经消失的一种审美,带我们回到往昔。
参观了保国寺,森林氧吧也应该走一走。
保国寺森林氧吧,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氧吧环境优美,古树名木众多,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生态、自然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水质洁净,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林主要以桂、梅、松、竹、枫、樟、杨梅等林木为主,还有树龄300多年的樟树、枫香、银杏等古树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