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德育为首”
标签:
教育育人德育德育为首 |
分类: 教育教学 |
谈谈“德育为首”
德育为首,这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树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
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更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德育工作要有崇高的境界。
德育工作要有鲜活的内容。
德育工作要有真挚的情感。
德育工作要有全员的参与。
德育工作要有丰富的实践。
德育工作要有科学的检验。
德育的崇高境界要体现在“真正的教师是道德的教师”。坚持德育为首,真正要义就是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好、把握好和处理好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取向性,保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师深入领会“德育为首”的深刻含义,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带给一所学校的发展,将是全面的、深刻的,更是长久的、持续的。德育为首,根基在师德。德育为首,只有成了全体教师的共识,才会开创新局面。德育的崇高境界要看全校师生是否“具有使命感”。难怪《论语·述而第七》中收入了这样一段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遗憾的是我们还有些教师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个含义,把德育工作局限在对学生的教育,将自己单纯理解成授业者。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还是传授知识?有些教师,就片面地理解“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与我无关。因此,管好自己的“知识传授”,别管他人“学会做人”;上课照本宣科,下课放松自我。殊不知,《老子》第三十八章中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话告诉我们,上德的特点是无私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下德的特点是有私有为。常言也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到底,师德的底线是为师必须坚守的。
遗憾的是我们还有些教师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个含义,把德育工作局限在“纪律教育”层面,把德育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手段。
我们常常说“厚德载物”。它是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万物和生长万物。作为教师理解“德育为首”,就应该站在这个高度。
正因为我们不能深入体会、领悟“德育为首”的深刻含义,因此,德育工作往往因为内容上的枯燥、境界上的庸俗和行为上的临时性而无法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各种歪门邪道,趁虚而入。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痛心地指出:“一切的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人文精神。” 在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似乎整个人种都在退化。
德育的鲜活内容要体现在“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整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教材指的是统一教材、校本教材和补充教材。统一教材作为主导、主力、主阵地,校本教材加强针对性,补充教材发挥时代性的作用。关键要加强整合,统一教材要发挥教材整合的指挥棒作用。
德育的真挚情感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走进学生、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走进学生、为了学生”,这不仅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更是办学的核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这是德育真挚情感的前提。搞清楚自己学校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办学目标,是先决条件。目标不明确,情感最多只是一种催化剂。
德育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现代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把竞争压缩在有限度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强调教育的合作属性,让孩子掌握知识,更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直率地说,我们的教育还是太过于强调竞争了,包括我们的德育教育,造成眼界窄、不大气的孩子有一种多起来的趋势。
德育的全员参与要体现在“利用好社会的一切资源”。这就意味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其中学校要与家长沟通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全员参与,更不能忘记的是,师生间的相互教育,相互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社会教育力量协调,目标统一,精准发力,形成共识。特别要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共同努力,传播正能量,杜绝偏离教育方针的内容。
德育的丰富实践要体现在“仪式、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丰富的实践,首先要丰富校内的实践。校内的德育教育基地、德育教育组织、德育教育队伍、德育教育读本;校内的升国旗仪式、少先队仪式、红领巾尊师、尊重长辈仪式、红领巾门岗仪式、成人仪式;校内德育教育的基地,如少先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教学研究活动、表彰活动;校内的德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党团员教师;校内的校史馆、图书馆、活动室、实验园地、广播电视站、校刊黑板报,都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仪式就是一种严肃、规整的制度约束。它帮人们养成周正清醒、严于律己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德育的科学检验要体现在“习惯的群体化”和“规则的自觉化”。德育上的理论认知是必须的,但行为表现才是德育成效的核心。人们常说的习惯,是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正如《大戴礼记·保傅》中所言:“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习惯的养成,决不能满足于个别,而应着眼与群体。“习惯的群体化”,是检验一所学校德育成效的标尺之一。
人们常说的规则,它是针对所有人的,不可以有身份上的死角,不可以依据个人的感受。简言之,规则应该是人人遵守的,没有特殊、没有例外。这样,规则的意识应该是自觉自愿的。故而,“规则的自觉化”,是检验一所学校德育成效的又一标尺。
总之,德育为首,要落实,落实,再落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