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的传统

标签:
教育家庭教育传统传承 |
分类: 教育教学 |
我国家庭教育的传统
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的《姬旦家训》。
春秋时期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论语》中,就有许多据记载:
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秦兴汉继,两汉的兴盛时间延绵达400余年,有大量家训问世。仅列名家名作就有:刘邦《手敕太子》、孔臧的《诫子书》、司马谈的《遗训》、刘向的《诫子歆》、《胎教》、张奂的《戒兄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蔡邕的《女训》等等。这些名家名作博涉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注的《汉书·贾谊传》里提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家庭教育的名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先哲们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注意力集中,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堪称古代家训的杰作。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早已成为家教的传世名句。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无为恶小而为之,勿为善小而不为”成为家庭教育的经典名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立成篇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把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推向高峰,它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代表作。颜之推的名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这句话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指出家庭道德教育,将奠定儿童成长的基础。
唐宋二代家训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其特点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多样,可读性强,教育意义大、涉及范围广。
唐代家训中行文最美、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是唐末柳玼的《柳氏家训》。
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有《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作者是张仲超,内容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全文如下: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门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
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
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
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
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
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
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
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
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
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
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
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
交邻有道则国安
宋代家训的特点是以活泼、新颖、具体生动,言辞恳切的方式教育后嗣,指导家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读书治学、修身养德、节俭惜物的种种方式方法。如:范仲淹的《告诸子及弟侄》书;北宋文坛盟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家诫二则》;苏洵的《名二子说》、《安乐铭》;王安石的《赠外孙》;文学巨匠司马光的《训子孙文》、《温公家训》、《训俭示康》;黄庭坚的《家戒》等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又一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家训在前代家训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佳作。
在明代诸多家训中,以下几部是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寄从子希哲》、《勉谕儿辈》和《孝友堂家训》等。
清代家训集大成之作颇多,语言接近白话,易读易知,每个家训都独立成篇,涉及面广,论理深刻,形式新颖,这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俗称《朱子家训》,它是清代流传很广的家训。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础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传统家庭德育教育中,认为最好的教养,不是家境,而是家风。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家风,是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地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一个家族的历代传承的家风,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呵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几代人的坚持,虽未给后代留下万顷家产,但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命脉。这便是家风的魅力所在。这也就是中华传统家庭文化中,如此看重家风建设的根本原因。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十分独特,就是讲究“诗教”。
我们可以从下面节选的几首诗中,领悟到诗教的无穷魅力。
五更读书示子(节选)
【宋】陆游
吾儿虽憨素业存,
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钟一品不足论,
时来出手苏元元。
释义:陆游在这首诗作中,教育自己的儿子们,读书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为国为民效力。
责子(节选)
【东晋】陶渊明
虽有五男儿,总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释义:诗人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笔调对五个儿子进行了批评,严肃而又慈爱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希望他们勤奋学习,不要懒惰贪玩。
符读书城南(节选)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释义: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在长安城南别墅读书的儿子韩符的。既指出读书之重要,又指出勤读之可贵。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节选)
【唐】白居易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
劝君少求利,利为焚身火。
释义:白居易在诗中劝导年轻人“少干名”“少求利”,并把“名”“利”比作“锢身锁”“焚身火”,教育他们廉洁做人,不要成为追名逐利之徒,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而言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过去,许多家长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将“诗教”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譬如:夏夜纳凉背“天阶夜色凉如水”,追逐萤火虫时背“轻罗小扇扑流萤”,春天听“蛙声十里一片”,秋天跟长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有许多地方值得传承和发展。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把家庭教育放到合适的位置,把家庭教育落实到位。这才是最主要的。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短板”。尤为突出的是“男尊女卑”和“学而优则仕”。一段时间以来,家庭教育偏重于“望子成龙”、偏重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忽略了传统家庭教育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再加上一些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赞美与快乐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正在毁灭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眼下,对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关注越来越少,这严重影响了传统家庭教育的传承,更阻碍着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在现今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违背了教育的初心,关注的却是“一个人,需要好好读书,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考一个好成绩,上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得到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家庭教育的全部,似乎就是“帮助孩子如何顺利到达下一站”。
面对现实,提高中国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成了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
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一定要继承民族传统与吸收外来精华的有机结合,要“扬长避短”,使传统家庭教育在新时代里推陈出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能推动家庭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