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做梦的我,一连几日都在梦中见到母亲。
清晨打开百度,敲上“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字样进行搜索,所需信息立刻跃然屏幕—— “
1940年12月30日,在距离延安城40华里的王皮湾村,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它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从此,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新纪元。”继续点击“天津人民广播事业”,便得到如下信息——
“天津人民广播事业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诞生于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中,1949年1月15日,在平津战役的隆隆炮火中,天津人民广播事业诞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并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掐指算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诞生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四十年代初,母亲从哈尔滨辗转北京读书,最终落脚天津。1952年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早期的记者之一。当时与我们熟知的电影演员鲁园是同时期的工作同仁。那时鲁园在播音组做播音员,母亲在政法文教组做记者。
说起记者的工作,那可是太辛苦了,根本不像现在的记者这么牛。那时设备简陋,记者们全凭一张嘴和两条腿工作。那时候的自行车和手表是记者工作的必备“工具”,可母亲却一样都没有。遇到采访地点远的话,就得早早的去挤公交车,看路边的公共“钟表”,还得绝对准时,不能迟到一分一秒。就是这样艰辛的工作,母亲还经常获得奖励。在天津广播电台做记者期间,母亲东南西北的跑遍了整个天津市,无论是面对上至市长,还是下至百姓,从来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没有一次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工作。
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加班回来的很晚,我和弟弟做完作业,自己熬点儿稀粥吃完就睡了,母亲是何时回家的,我们全然不知。每逢节假日,母亲有时候就会带我们去电台玩。记得那时电台有一个大菜园子,我们还可以在那里摘些西红柿。每次回家的路上经过书店时,母亲都会给我和弟弟每人买一本我们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觉得好高兴、好高兴的。

母亲虽说是知识女性,但做家务和手工活儿却样样拿手。我们小时候的衣服从来没买过,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虽然大多是用旧衣服改制的,但穿起来却仍是那么合体,漂亮,像新的一样,人见人夸。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原因吧,我从小就喜欢做针线活儿,最初是给布娃娃做小衣服,后来跟着母亲学织了我自己的第一件毛衣,那时我才不满12岁。我家的家庭氛围非常宽松,虽然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当了大队长,但学习成绩在班里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因为课外活动实在是太多了,有时还竟忘记了做作业。我还特爱看闲书,父亲书柜里的那些翻译小说是我的最爱,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居多。其实,那时候的我哪能全都能看懂啊,充其量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可母亲从来都不责怪我们,有时候还会给我们讲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特征。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虽不富足,但不缺爱;虽然简单,却很快乐!对于父母亲为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铺垫,我们真的是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父母亲的恩情是子女一辈子都回报不完的!!!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作为一个女性,要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需要多大的隐忍与付出,需要何等的艰辛与勤奋啊!
清明时节缅怀亲人之时,我们对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广播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前辈们,不能不感到由衷的钦佩与敬仰。我也为有一位广播事业先辈的母亲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亲爱的妈妈,女儿好想您!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