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剧场】|《HI---朱丽小姐》东西方身体文本的碰撞


标签:
身体叙事演后谈歆舞界 |
分类: 歆舞界-“东—西”艺术对话 |
关于【互动剧场】&
面对当代艺术,我们需要的不是强求“看懂”,而是静心“感受”,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固然有其意义,但也有可能限制想象力的飞驰。感受作品,分享感受,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欣赏当代艺术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与观众一同分享对作品的感受,让观众了解歆舞界,了解当代舞,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观众,使作品和歆舞界都向更好的方向生长;我们希望通过歆舞界的演后谈活动,传递欣赏当代舞的方法、当代舞文化、当代艺术理念。艺术品有着自己的生命,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对话,无疑是对作品成长最宝贵的滋养。从今往后,请大家继续期待演后谈,陪伴歆舞界!
【视觉片】史晶歆&歆舞界【身体叙事系列】女性叙事三部曲
歆舞界【身体叙事】系列演出季的首部作品《HI--- 朱丽小姐》于2016年11月25日至27日在天津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是编导史晶歆尝试用身体语言表现复杂文本叙事的第一部作品,表达了“你将身体拿去,我让灵魂平静”的深度意味。You take the body away,Ilet the soul calm down!
今晚大家看到的作品《HI---朱丽小姐》是此次歆舞界身体叙事系列女性叙事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在这部作品当中编导史晶歆开始思考用身体语言解读戏剧文本的可行性,并尝试建立“身体叙事”的独特语境。在实验的过程中,从最初忠实于原文本的逐字逐句地对应,慢慢经由一些突发的转折而引出新的答案,走向未知的结局。
歆舞界身体剧场的魅力不仅在于舞蹈文本的解读,更在于如何关照自身体察当下。短短一个小时里,我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影子,编导的影子,还有自己的影子。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从今晚的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样子,旁观者清,当你跳脱出生活再观察生活时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在演后谈环节中,欢迎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是建议。主创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限于解答疑惑,我相信他们更希望倾听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理解与感受,这将会帮助他们呈现出更好的作品,为他们继续前行提供最大的动力。
那么接下来请编导和演员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他们的感受!
史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把这样的当代舞作品带到天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您的作品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上有一种十分细微的女性质感,包括女性对身体的知觉,我想请问您为什么选择用女性舞者来演绎男性角色呢?
从我的初衷来说,歆舞界不光是为了创作作品而创作,其实我们更想与大家分享“身体叙事”这种编创方式的过程和成果,即用身体语言讲述复杂的戏剧文本。也许很多人会疑问这和舞剧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希望用更复杂的身体去呈现更复杂的文本,并且希望能够用舞者的身体唤起观众身体的共鸣。比如当舞者在台上表现得很疲倦的时候,希望你也能感受到这份疲倦;当舞者在台上激烈挣扎的时候,希望也能唤起你身体挣扎的记忆。在开始构想【身体叙事】系列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第一个作品从哪里来?”之后决定从我自己出发,我本身作为女性,那就从关于女性的文本开始选。因此选了《朱丽小姐》、《女仆》、《三姐妹》,这三个剧本的主人公不同但都是以女性为主的文本。“朱丽”是一个贵族大小姐,“女仆”是两个地位卑微的仆人,“三姐妹”是知识分子家庭中充满理想、热爱生活的三位年轻女子。如此从女性的角度选不同层面的女性进行解读,这是文本选择的由来。而更重要的身体层面,我之所以选择用女性舞者去扮演男性角色,是想去挖掘人身体的更多可能性。人的身体有没有可能是相通的,比如女性的身体里有没有可能蕴含男性的质感、气质、力量?这也正是我们所好奇的,所以希望去挑战自己的身体,传达出性别的差异感,并造成一种新的想象——当你发现女性转换身份,以男人的身份在台上跟另一个女性身份的身体产生交流时候所迸发出的新鲜感受。我们在编舞的时候也一直在探寻身体的可能性,在和子璇的长期合作中,我发现她身体里的律动很适合演绎我想象中的角色——“让”,所以基于种种因素,大家今天在舞台上看到了这样的“让”。下面让演员来分享一下她扮演“让”的感觉。
大家好,我是《朱丽小姐》中“让”的扮演者。接到剧本之后,我先去了解了剧本中的“让”,之后通过其他艺术门类演员的演绎,体验每个人传达给我的不同身体感受。因为这是西方作家写的剧本,基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表达上的差异,我还会去还原原作中的“让”是怎么样的。第二我会思考男人是怎样的,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什么,男人和女人都是人,其实男人的身体里也有女人的部分,女人亦然。只是出生时决定了性别。最后在排练过程中,反复思索、琢磨和体验编导眼中“让”的定位,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角色。
史老师您好!我注意到您在舞台左侧放了一个鸟笼,里面放了红纱,并在不同阶段从中抽出不同数量的纱,而且在舞台中间时演员也有用纱表达不同的内容。作为男性,从我的视角来看感觉它在舞台中间时,代表“让”和“朱丽”的情感纠葛,到最后朱丽躺在地上是代表死亡还是感情的破裂?因此我想请问您使用这个道具的具体想法?是时间还是情感吗?
先说空间的关系吧,之前也有聊到歆舞界【身体叙事】的特点,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是为了解读而解读,而是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或想表达的内容,想借助整个文本传达出来。就像大家看到舞台上的那个边界线,我们更希望是站在线外去述说。大家可以从节目单上看出我既是“克莉丝汀”又是作者,那其实这就是我的作者空间,我希望一些元素和文本里的元素有呼应。道具造就了人物间的联系,不同人拿到的时候寓意不同。拿在“让”的手里是陷阱,转换到“朱丽”手中就变成了她很珍贵的东西——无形的小鸟,但其实“朱丽”自己也是那只鸟,因此这个鸟笼的概念也可以想象成“朱丽”的外化和“朱丽”正在一点点失去最珍贵的东西。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解读,艺术作品的宝贵之处在于其开放性。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解读方式,或此刻我们对自己遇到问题的解答,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您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跳舞时气息对舞者十分重要,气息引导的是呼吸,呼吸会产生律动,律动会产生中国舞很重要的一个特点——韵律。有朋友问到说我们想要产生的中国审美在哪里?除了大家看到的很符号性的如“一桌两椅”等等外,对我来说对中国审美的追求就是对身体韵律的追求。因为我觉得这是中国人身体最独特的地方,在和西方舞者的合作中我发现,他们更习惯于用直线型的逻辑来直接表达,而我们往往会在到达主题动作之前先做一个迂回型动作,及欲扬先抑、欲左先右等。因此我在想这是否就是中国人的特定审美。另外,我们在排练时是不数节奏的,所有动作主要靠气息来找到大家的节奏点,同时也帮助舞者产生韵律。当气息吻合,节奏自然就一致了。在我们研究的训练方法——“身体建筑师”中,有一个环节叫“移动的能量”,即气息越饱满,能量也就越饱满。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东西。
刚刚听到史老师提及中西舞者的不同,那么我想听听“朱丽”的扮演者——Maria的感受?Maria你在和史老师及子璇合作时感受到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她们的身体表达能力太厉害了!她们的身体是那么的柔软,能够做到很多我做不到的动作。我之前学习过很多舞种,有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等,我们的动作都是具有非常强的爆发力的,而且像是老师说得一样,确实很直接,几乎每个动作都要一拍延展到极致,而这次的排练演出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百分之二十、五十、八十、再到百分之百,这让我充分体会到动作过程中身体的微妙变化,十分感谢编导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体验不同的舞蹈。
再次感谢大家能够在寒冷的休息日选择来到剧场观看我们的演出,最后请史老师来分享台前幕后让她觉得温暖、幸福的一些感受。
毕竟是一个新作品,所以很多地方还需要打磨,但即便是那些需要打磨的地方,也已恰当地呈现出斯特林堡剧作中欲望的癫狂和吞噬力量,并且,通过变装(胡子),编舞家史晶歆完成了某种救赎,既为斯特林堡,也为女性和自己,因此,在舞者史晶歆最后踏出的那一脚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悲剧的某种力量。
晚上看史晶歆老师的舞蹈剧场,说的是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沿用了这个故事,但做了革新,融入了编导的想法,把身体作为叙事手段,却没有完整的情节,仅仅表达情绪,绝对创意。可现代舞真真不好懂,有点懵....欣赏水平有限,看来要二刷或者三刷啊让我安安静静地看会皮娜·鲍什。
、
昨晚天津观众见到的《HI朱丽小姐》是一部以当代视角新解经典的舞蹈作品。在技术上,该作充分发挥了舞蹈“以身体叙事”的特点,演员们丰富的肢体动作推动着情节的进展,同时也在刻画人物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朱丽小姐在剧中的几次内心波动,演员们淋漓尽致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巧妙运用了红绸,通过红绸的缠绕、拉扯,表现出被命运和欲望左右下的人性挣扎。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将原著中让逼迫朱丽小姐自杀的结局改为了两人双双走向毁灭,令观众在压抑的结局中感受到内心震撼的冲击。
晶steafjean-观众
在观看舞剧之前,我对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并不熟悉,通过演前一段分享人的简短交流才对其略知一二。我觉得这种演前分享的方式很新颖,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或者说还不太了解现代舞的观众而言很有必要,这样我们在观看时就可以有一个参考方式。
随着【身体叙事&女性叙事三部曲】的展演,歆舞界生命体2016年末的献舞之旅正式开启,我们想要留存的身体记忆也开始记录……
看台上舞者表演,收获作为创作者的踏实,身体力量的集中释放,动作细节的有效控制,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在成为一名真正的身体建筑师时,使身体叙事的实现与深化向前迈进了一步,感恩舞者的懂我与全力以赴。
▼
歆舞界【身体叙事系列】女性三部曲
主创团队
主创团队:
编舞-视觉总监:史晶歆
主要演员:赵子璇 Gudenko Maria Gudenko Nadezhda 史晶歆
化妆设计:林颖
服装设计:宋橇
灯光设计:刘翔
道具设计:度态建筑
空间设计:史晶歆
平面设计:王子豹
工作团队:
演出统筹:靳伟强
视频统筹:陈家坪
技术统筹:余联城
舞台监督:张开
灯光编程:狄硕 张令兴
视频拍摄:潘俊阳
宣传:艾盼盼
媒体制作:张卉
学术团队:
演后谈主持人:李钰
作品观察员:张卉
文字整理:李钰、蔡佳依
摄影师:靳伟强
编辑制作:张卉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XIN-ART-LAB
微信公众平台:XIN-ART-LAB
优酷视频: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腾讯视频: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官方微博:@歆舞界
官方网站:www.xinartlab.com
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ceshijingxin
联系我们:xinartlab@126.com
更多好奇:
舞蹈评论|
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