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专访(十二):神州艺术《赢在路上-----专访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

(2014-07-26 08:17:04)
标签:

人物专访

歆舞界艺术资讯

当代艺术

文化

神州艺术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歆舞界专访(十二):神州艺术《赢在路上-----专访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

歆舞界专访(十二):神州艺术《赢在路上-----专访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

歆舞界专访(十二):神州艺术《赢在路上-----专访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

赢在路上

   -----专访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

 

文/于孟林(本刊特约记者)文章发表于《神州艺术》2014年5月号

 

感谢《神州艺术》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

 

编者按  史晶歆,北京舞蹈学院教师、“歆舞界”艺术实验室艺术总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的导演,一位轻巧、精灵的80后小女子。她是在中国式传统舞蹈教育模式中成长的舞蹈编导,以自己的勤奋和不菲成绩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获得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称赞。我们是见缝插针采访的史晶歆。白天在授课,四处演讲,晚上泡在练功厅排练新作,很难有空闲时间,舞蹈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然而,在艺术创作的苦旅上,这位充满野心的年轻女子要走多远,她的尽头在哪里?还是永无止境?2014年4月13日傍晚,我们在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见到了她。

 

 “如果为了赚钱而做这些事情,对艺术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当代舞的?

史晶歆:2005年我获得法国文化中心奖学金,赴巴黎当代舞编舞中心学习当代舞的训练与编创,师从法国编舞大师苏珊·伯居女士,她的创作着重研究传统与当代的关系。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到当代舞,但是发现自己一下子就爱上了它,它的形式、审美和理念,这才是我想要想表达的,我需要的,因此,我就转方向,跟以前做的彻底说再见,回国后,我便开始了当代舞的创作。苏珊·伯居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创作和人生,她对我说,你必须坚持舞下去,你是被上天选中的那个。直到现在,她每次写给我的E—mail,最后都会写一句Dancing!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萌生了建立工作室的想法?

史晶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希望能有一个团队和我一起工作,希望每次演出都能以一个团队的名义,进行展示和分享,这种感觉很强烈,2009年我创立了歆舞界,开始了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肢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

记者:“艺术实验室”怎么理解?

史晶歆:之所以称其为实验室,就是不想给自己设限,不把自己定成剧团或者是当代舞团,现代舞团亦或是当代芭蕾舞团,这些团看到名字就知道它的发展方向。我自己的兴趣很广泛,我希望自己能够尝试不同的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所以从2009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尝试多元化。

记者:在今天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环境里,你在创作的时候,怎么平衡商业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史晶歆:很多舞蹈团,尤其是对于那些大的舞蹈团在面对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难免会有一些迷失,有一些困惑。毕竟,大的舞蹈团有很多的人需要养活,它要是不迎合商业化,就赚不来钱。为了迎合商业化,它可能会降低自己的艺术水准,这种情况下,他的表演不可能去讨论理念,甚至是更深层次的精神问题,毕竟很多人进剧场不想看这个东西,他们只想看好看的,开心的。

与大的舞蹈团不同,我们的团队,主创人员是固定的,如编舞、作曲、平面设计、舞美设计、灯光等。而演员则更多的是以作品来合作,根据作品来吸引或者选择合适的演员。我们的演出内容一定是表达我们自己想说的,我们的创作初衷,不是为了抓观众的眼球,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单纯为了赚钱而做这些事情,对你的艺术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只要你特别渴望,所有力量都会推着你往前走”

 

记者:《圆明园》这个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史晶歆:《圆明园》这个作品蛮机缘巧合的。我认识了即兴演奏乐手李铁桥,当时就觉得很默契,我就说,我们合作一个作品?他说,好啊!铁桥的专辑中有个叫《圆明园》的曲子,那个音乐的感觉很打动我,然后我说,要不我们就顺着音乐的主题做吧。一拍即合,就开始了当代舞与实验音乐的探索之旅。其实,在这之前,没想过要做《圆明园》。我觉得我每个作品都是这样的,都是自然而言的,碰到了对的人,碰到了对的元素,这个东西就自然而言发生了,不会说去刻意的做那个主题。包括我的《面具》系列,认识了这个面具艺术家,看见了这个面具,完全是一见钟情,就说一定要做这个东西,就做了。做出来,演。

记者:我们发现,您的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史晶歆:刚开始我创作的主题主要源自我个人体验的表达,比如我的第一部当代舞作品《夜愿》。后来,我的创作开始关注中国历史,如《圆明园》,再后来,又慢慢的转入关注社会现实题材,如《日子》、《空城》。《面具》更是直接切入了社会热点,反映“拆迁”这个在中国既敏感又激烈的社会问题。生活中老百姓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我们遇到了什么困惑,触碰当下,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现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命题。自己比较关注这些方面,就会去触碰它,去深入的了解它,然后我用我们的方式去诠释他。

记者:从您的第一个作品《水墨游》至今已十二年了,十二年对一个创作者是一个成长期,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期,十二年的创作历程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史晶歆:这几年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尝试我没有做过的,没有做过这个,那我就尝试做一做,有时候感触特别深,你心里特别渴望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可能发生,比如,你需要一个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就出现了。然后你就去做了,就这样。只要你特别渴望,所有力量都会推着你往前走。一路走来,就真是觉得所有力量都在推着你往前走,包括我现在所有的主创,都是通过看到我的作品,然后特别喜欢,然后大家聊,就成为朋友,然后就慢慢的成为主创了,一起来合作。而不是像现在很多项目,我给你钱,你来帮我做,其实彼此并不了解。所以我觉得比较幸运,很多理解我的朋友,他们会给很多idea的东西,让我有新的想法。

 

“找到可以表达中国人生命状态的语言”

 

记者:五年来观众对歆舞界的关注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史晶歆:我觉得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作品进入剧场后,要向观众展示什么内容,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是创作者要考虑的,但如若没有观众的参与、互动,作品也就丧失了她的魅力。五年来,我们在逐步的建立自己的观众群,他们会知道歆舞界的风格,他们也会过来看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还是一个积累。让更多的观众喜欢我们的作品,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每次不同题材作品的展现,能够适合哪类观众,能够吸引哪类观众,除了我们作品本身的积累的同时,也会去有意识的去开发观众,推广团队。成立之初基本是闭门自己做,现在也在慢慢推广,让更多人知道歆舞界,然后来看我们作品,慢慢被我们吸引,这点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记者:到目前为止,你对当代舞在中国的推广做了哪些努力?

史晶歆:除了正常的演出外,歆舞界还致力于公共艺术教育项目的推广与分享,其中歆舞界—“点-线-面”(IN--BETWEEN)高校艺术活动系列、歆舞界—“身体建筑师计划”(Body Architect Project)等公共艺术活动,目前已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进行分享和交流。

记者:你对歆舞界的未来是怎么规划的?

史晶歆:我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小众的概念,我还是希望歆舞界的作品真的能够打动观众,能够让观众常在。很多人做艺术,或者做现代舞,他无所谓观众看不看,但是我们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我们做了,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而且希望能够打动观众,我们相信触动我们的东西也一定能够触动你,或者说能够让观众静一静,我觉得艺术真的是能够让人静下来,去体验自己或者思考自己的东西,这个就是我们想给观众的,我们希望观众也能够接受他。除了目前正在做的,歆舞界还能做什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再野心大一点,就是能不能找到属于可以表达中国人生命状态的语言。无论是肢体的还是其它,或者是一种整体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样式。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渴望找到的东西。

记者:今年是歆舞界建团五周年,有哪些重要的展演活动?

史晶歆:5月中下旬应邀参加“第二届北大附中书院舞蹈节”和“北京市属高校青年英才资助计划”演出,6月初在北京“两岸小剧场艺术节”演出环境舞蹈作品。我们已受到“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邀请,携新作《空性之舞》将于6月20、21日在中华世纪坛剧场首演,6月28日、29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上海首演。这些都是我们“跨界与未来:2009-2014歆五年”展演活动系列作品近期的安排,下半年我们也会相继推出其他演出计划,届时可以通过关注我们的微博@歆舞界获得更新消息。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来剧场观看我们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