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预告# 中法文化之春邀演作品《空性之舞》【跨界与未来:2009-2014歆舞界五年】

标签:
跨界与未来论坛沙龙演出文化 |
分类: 歆舞界-演出预告库 |
【跨界与未来:2009-2014歆舞界五年】
Cross Boundary: 2009-2014 Five Year Vision of XIN-ART-LAB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出品
XIN-ART-LAB PRODUCTION
青年编舞家史晶歆&舞蹈剧场作品
SHI JING XIN ARTS
《空性之舞》(2014)
EMPTINESS DANCING
歆舞界【肖像】系列
2014年中法文化之春-邀展作品
2013年广东现代舞周-邀展作品
女性身体文本、
当代装置艺术、
新媒体交互服装、
实验氛围音乐、
新锐、
小数据、
易数之裳、
平衡、
极简氛围、
神秘主义
【作品介绍】
这是关于个体生命内省的故事!这一路,累积<数据>、成为<行者>、感受<瞬间>、激发<失控>、接近<自由>,最终,迎来未知的《空性之舞》!
《空性之舞》——关于生命的觉醒,关于两位编舞家的精神对话。青年编舞家史晶歆与她的当代舞启蒙老师苏珊·伯居Susan Buirge在不同的时空展开一场身体对话。这部作品将在剧场空间呈现一个人的精神肖像,在这个肖像每一次觉醒的瞬间,苏珊老师都在不断地指引着她......
《空性之舞》这部作品是歆舞界-艺术实验室【肖像】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在这个系列里我们探讨个人精神的传达与影响,运用剧场空间独特的艺术语汇去塑造真实存在的个体生命,去传达他们的独特性与可分享的精神财富,旨在剧场空间呈现个人的精神肖像。这些肖像的选择将来自活在当下、真实存在的人,并力求由个人真实出演。这个系列的创作将坚持歆舞界建立的初衷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文本、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力求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向过去、现在、未来取材,探寻身体叙事的现代性,建构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的多元性,并致力于当代舞蹈精神的探寻、建立与传播。
【主创团队】
艺术指导:Susan Buirge(苏珊-伯居)
视觉总监-编舞-舞者:史晶歆
舞台视觉设计:马军
音乐总监-作曲:丁可
影像设计:闫非
服装设计:覃京燕、孙渤涵、冼枫
交互技术:肖文鹏
化妆造型设计:林颖
平面设计:王子豹
灯光设计:史晶歆
灯光助理:胡俊东、赵广林
技术团队:张根健、李一然
摄影:刘海栋、靳伟强
摄像:陈勇
演出统筹:李丹
行政助理:岳月
合作机构:KING 77 交互创意工作室、北京融汇科艺科技有限公司(Flamingo EDA)
【演出安排】
北京首演
主办:歆舞界-艺术实验室、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
承办: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
演出时间:2014年6月20、21日19:30 (演出结束有艺术家演后谈环节)
演出地点:中华世纪坛剧场(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 )
演出票价:80(学生)、120、180
购票方式:
大麦网:http://www.damai.cn
中华世纪坛票务咨询热线:68583523
购票链接:http://item.damai.cn/67057.html
上海首演
主办: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承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演出日期:2014年6月28日、29日19:30(演出结束有艺术家演后谈环节)
演出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小剧场(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演出票价:100(现场学生票)、150(大麦网预售)、
购票方式:
1、大麦网:http://www.damai.cn
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现场购票的咨询电话:021-31108550转0分机
购票链接:http://item.damai.cn/66114.html
特别分享艺术教育项目
歆舞界身体训练工作坊【身体建筑师】——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建造者
日期:2014年6月29日14:00-16:00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4中法文化之春】
2014年是法中关系史上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过去的半个世纪见证了两国的友谊、合作与互敬。借此契机,大量活动将在两国举办,以彰显法中关系的蓬勃稳健发展。中法文化之春是在中国国内举办的纪念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本届文化节的活动将于2014年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届时将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超过一百万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从电影到戏剧,从舞蹈到音乐,从视觉艺术到新媒体艺术,从文学到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演出,中法文化之春将向中国观众展现法国艺术与学术上的活力与创新。
【专家推荐】
理查·谢克纳 Richard Schechner(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系教授、戏剧导演、理论家)
晶歆不但拥有舞蹈家柔韧的身躯而且具有思想家一般的头脑,她成功地从舞蹈家与编舞的角色转型为表演艺术家。晶歆就像一股旋风,从北京到纽约,从纽约到北京,她永不疲惫的身躯、鲜明独特的艺术品质与上下求索的精神力量带给了我们无穷的鼓舞,留下了无尽的美好回忆。
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家、舞评家)
史晶歆的作品大量是释放一种探索的精神,作为一个编导,她的探寻方式是编舞;作为一个舞者,她与人们的对话方式是跳舞。
欧建平(博士生导师 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
史晶歆对舞蹈的激情与痴迷,已使她成为同辈人中的姣姣者;她的作品在内容上,已随其阅历的拓宽而日渐深刻,并在形式上做出了有意味的探索!我期待中国舞蹈界能有更多像她这样埋头创作的新秀出现!
江东(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
显然,眼下的中国和中国舞蹈界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我是看好史晶歆的追求和努力的,我相信,凭着这股初生牛犊的劲头,这个看似弱小的小姑娘迟早会为中国舞界带来实质意义的突破的。
肖苏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晶歆是当今中国一个非常"珍稀"的舞者。她不断执着地学习,实验,探索,不断执着地超越自我,创新,前行,她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寻觅着自己的创作个性,因此我们才会惊喜地看到她的"活着就好",并从中进一步解读在朴实无华亲情中的真实的晶歆。
刘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一个年轻舞者能从近在奶奶一辈人身上反馈我们是谁,难能可贵,接触到了中国现代舞的地气。
蓝凡(上海大学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
“史晶歆的追求是强烈的,理想是灿烂的。她的追求与力量,现在得到的回报就是对身体的无穷无尽的实验与开发。”我们在歆舞界创作的舞蹈作品中,譬如在《活着就好》中,还看到了后现代舞蹈的娱乐化、混搭性与非职业化特征的身影,说明歆舞界对现代舞的当代性实验已经越过了现代舞的“边界”。
【媒体专访】
《文艺生活周刊》
《史晶歆:可以贫穷、可以放弃很多,但无法放下的是创作本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c71fb0101i6ue.html
“她的履历可以做一本绘本的故事蓝本,岁月似乎在她的身体和心里,留下的痕迹都是温柔的。没有带走她对世界的敏感和好奇,没有留下时间的沉重和磨损。”
《北京晨报》
《史晶歆:生活即舞蹈,舞蹈即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c71fb0101hd9j.html
“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所有能被引入舞蹈的元素,史晶歆都要试试。在有关介绍史晶歆的资料中,不乏“先锋”、“创新”、“大胆”等字眼,但坐在记者面前娓娓而谈的,却更像一个做着五颜六色舞蹈梦的实验家。”
《东方早报》
《史晶歆“舞蹈剧场”中讲述祖母和城市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c71fb0101dn6i.html
“通过结构不同媒介去呈现一种表演,是史晶歆去纽约触动最深的地方,也是她现在正在做的事。很多人会问她以后是不是一直做舞蹈剧场,她说“这只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过渡状态,最终要做什么,我还是要一直尝试。”
《中国艺术报》
《史晶歆:心无界,一直在路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c71fb0101cktt.html
“2009年初她创办了“歆舞界——表演实验室” ,从纽约回来之后,发觉“表演”这个概念似乎还有些窄,因此选择将它重新定义为“艺术实验室” 。她突破各种艺术形式的边界,以肢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等表达方式,最终呈现为一个综合的艺术体。”
《明日风尚》
《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c71fb0101in8s.html
“生性敏感的史晶歆对于父母亲情或是周遭人们的情感,有一种近乎天生的观察力,由己推人地把这种情感带到舞蹈当中,成为创作的素材展示出来,对于舞蹈的创作,史晶歆认为在最初一定是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打动了她,此时的情绪都是一种感性状态,而随着对于将要讲述的故事、以身体呈现的动作的深入,理性思考的部分逐渐浮现出来,最终成为思索整部作品时的导向”。
【舞团介绍】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创建于2009年初,揭开中国当代舞蹈与多媒介融合尝试的序幕。旨在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文本、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视觉装置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力求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向过去、现在、未来取材,探寻身体叙事的现代性,建构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的多元性,并致力于东方当代舞蹈精神的探寻、建立与传播。“歆舞界”作为中国特立独行的艺术机构活跃存在着,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史晶歆,生于兰州,长在上海,学于北京,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核心团队由各个领域优秀的艺术家们组成,因彼此的吸引与热爱而汇聚一起,共同拥有对当代艺术执着的追求,秉持真实表达的价值观坚持创作,在一次次的创作中挖掘个体生命对自我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反思。
“歆舞界”的艺术家们一同创作《空性之舞》、《活着就好》、《阿O一家》、《HI---朱丽小姐》、《NOTHING IS REAL》、《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面具的世界》、《圆明园》、《空城》、《记忆-时间-碎片》、《BOW》、《身体博物馆之人类动物园》、《夜愿》等一系列先锋作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纽约、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城市进行展演与交流,已先后受邀参与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中法文化之春、新加坡艺穗会艺术节、美国舞蹈节-国际编舞项目、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北京舞蹈双周、广东现代舞周、两岸小剧场艺术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南锣鼓巷戏剧节、文化部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正乙祠演出季、北京艺术博览会等国内外艺术节的交流展演。
歆舞界独立制作出品-舞蹈专场演出:2009年《圆明园》、2010年《面具的世界》、2011年《觉》、2012年《活着就好》、2013年《双城》,分别于国家大剧院、国话先锋剧场、北京舞蹈学院实验剧场、中华世纪坛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蓬蒿剧场、香港艺穗会剧场、正乙祠古戏楼、深圳一渡堂艺术空间等剧场演出。同时自2013年开始,歆舞界开始尝试并坚持每年推出公益艺术展演,旨在让更多人可以走进剧场观看当代舞蹈:2013年《活着就好》(1月上海)、《阿O一家》(9月北京),2014年《HI---茱莉小姐》(5月北京)
歆舞界致力于公共艺术教育项目的推广与分享,其中歆舞界-“点-线-面”(IN
-BETWEEN)高校艺术活动系列、歆舞界-身体训练方法【身体建筑师】(Body
Architect)演讲及工作坊系列等公共艺术活动受到业内与公众的好评。目前已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纽约大学
【艺术指导】
Susan Buirge(苏珊-伯居)
苏珊-伯居在美国土生土长,于2009年移居法国,她周游各地从明尼阿波里斯市(美国一座城市)到法国,从法国到日本,途径魁北克(加拿大港市省名)以及印度藏族区的游牧民族,她被认为是法国当代舞的佼佼者。
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学士学位并且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学习一年以后,她自1963到1967在阿尔文尼可拉斯舞蹈剧场跳舞。离精通还很远,她于1970来到法国,开成自己的公司,通过教学培养了一代代舞者和编舞者。她广泛地在法国,甚至遍布欧洲,北美,非洲,亚洲旅游教学。
自2000到2006,她指导了编舞研究和作曲,在Royaumont
【编舞-艺术总监】史晶歆
编舞、导演、当代艺术家、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创始人-艺术总监。
16岁毕业于上海市舞蹈学校,随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然后留校任教至今。生于兰州,长在上海,学于北京,漂流经巴黎、柏林、比利时、尼泊尔、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伦敦、纽约、柬埔寨、丹麦、荷兰------先后师从编舞家陈维亚、邓一江、法国编舞家苏珊-伯居、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曾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的导演、美国纽约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美国舞蹈节国际编舞项目特邀艺术家等。2009年创建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揭开中国当代舞蹈与多媒介融合尝试的序幕,开始她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创作与交流,其作品相继在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文化部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加坡艺穗会艺术节、北京舞蹈双周、广东现代舞周、两岸小剧场艺术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国内外艺术节受邀展出。代表作品《空性之舞》、《活着就好》、《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HI---朱丽小姐》、《NOTHING IS REAL》、《圆明园》、《阿O一家》、《面具的世界》、《身体博物馆之人类动物园》、《空城》、《记忆-时间-碎片》、《BOW》、《夜愿》、《日子》、《水墨游》等;荣获纽约舞蹈影像艺术节“最佳舞蹈影像”大奖,全国独双三舞蹈大赛、“荷花杯”舞蹈比赛等一、二、三等奖;出版艺术散文《身体笔记》;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歆舞界-欲说舞言》;训练方法【身体建筑师】;演讲系列《身体的记忆-舞者的肢体语言》等。史晶歆带领歆舞界团队致力于东方当代舞蹈精神的探寻、建立与传播,坚持独立自由真实的表达,并积极推动舞蹈公益展演等艺术活动。
【舞台视觉设计】马军
1974年 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9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03年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
个展 |
|||
时间 |
展览名称 |
展览所在画廊/美术馆 |
展览所在地 |
2014 |
《非物之物》 |
Michael |
德国 |
2014 |
《水墨》一个主题的语境实验及体验空间 |
在3画廊 |
中国 |
2013 |
《瓷。保时捷》 |
达拉斯亚洲艺术馆 |
美国 |
2012 |
马军个展 |
SE画廊 |
挪威卑尔根 |
2009 |
《瓷器·车》马军个展 |
秀瓷当代画廊 |
中国北京 |
|
《新瓷器》马军个展 |
krampf画廊 |
纽约 |
2003 |
《一个关于车的泥塑行为》 |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工作室 |
中国北京 |
出版时间 |
出版物名称 |
出版社 |
2006 |
《瓷变》 |
紫禁轩画廊 |
2009 |
《pop |
Regis |
2009 |
《瓷.车》 |
迈克尔.舒尔茨画廊 |
【音乐总监-作曲】丁可
国内新锐音乐人,作曲家,艺术家。自2010年-2014年先后发表个人专辑《island》,《Beautiful Life》,《Lucile》,《Time》,《遥远的某处》。其音乐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擅用钢琴,弦乐与电子音效营造黑白电影般的艺术氛围。参与多部电影、广告、舞剧、戏剧的创作,举办过多场个人音乐会、即兴音乐会。并担任多个时装品牌秀场音乐创作。
2009年10月 2009摩登天空音乐节
2010年4月 受邀作为冰岛小王子ólafur Arnalds中国巡演北京站演出嘉宾
2010年5月 2010草莓音乐节
2010年6月 受邀做为法国歌手Olivia Ruiz北京演出嘉宾
2010年8月 长城探戈乌音乐节
2010年10月 2010摩登天空音乐节
2011年3月 首张个人专辑发行,并进行了一次全国十个城市的全国巡演,其中包括上
海广州南京杭州厦门等
2011年5月 2011草莓音乐节
2011年6月 北京花田音乐节
2011年10月 2011摩登天空音乐节
2011年11月 2011武汉草莓音乐节
2011年12月 举行个人首次专场音乐会
2012年2月 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与著名现代舞艺术家高艳津子,大提琴演奏家宋昭 作曲
家杜薇等共同举行“全即兴”跨界对话演出。
2012年4月 正式与卡农独奏团合作,以“丁可与卡农独奏团”名义在798和堂叙举行“beautiful life"专场音乐会
2012年9月 纸老虎剧场举行“丁可与卡农独奏团”said to her音乐剧场音乐会。
2012年9月 苏州金鸡湖音乐星空夏湖畔音乐会。
重要的音乐作品 works
2011年3月 发表首张个人专辑
2011年4月 受邀担任新锐音乐人Fog专辑制作人。
2011年12月 担任短片《夏至未至》作曲
2012年2月 吴佩慈墨镜广告配乐
2012年2月 担任现代舞电影《时光的旅行》作曲
2012年6月担任 电影《我的中学时代》作曲,并获微电影论坛“最佳电影音乐奖”[1]
2012年8月 app枪战游戏 tf2 作曲
2012年9月 担任电影《凶间雪山》片尾曲 作曲
2012年9月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参演戏剧《爸,我们回家》作曲[2]
2012年10月-12月 担任水井坊多个系列广告作曲
2013年 1月 担任米其林广告作曲
2013年2月 担任电影《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电影原声作曲
2013年3月 担任设计师品牌RICOSTRU FASHION SHOW2013-14秋冬系列发布会秀场音乐制作
2013年3月 参与萨顶顶编舞师王守宇舞剧《飘》部分音乐创作[3]
2013年4月 发行个人第2张专辑《Our Home》
2013年5月 担任服装品牌mo&co2003秀场音乐创作
2013年7月 与现代舞合作出演音乐舞剧《Our home · Needs
slow》[4]
2013年8月 担任红牛广告片《召唤新能量》作曲
2013年9月 担任电影《不曾记得你》电影原声作曲
2013年9月 担任当当网服装发布会秀场音乐制作
2013年10月 担任设计师品牌RICOSTRU FASHION SHOW14 春夏 系列发布会秀场音乐制作
2014年1月 担任服装品牌MO&CO企业主题曲创作
2014年2月 担任舞剧《相聚》现场配乐赴以色列演出
2014年2月 与芭莎艺术合作艺术项“不是跨界是同谋”
2014年3月 担任服装品牌BANXIAOXUE秀场音乐创作
2014年5月
2014年6月
【影像设计】闫非
【服装设计】覃京燕、孙渤涵、冼枫
覃京燕
博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交互界面设计领域学科负责人,博士导师(人机交互、信息可视化)。英国剑桥大学人机交互与可用性工程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博士。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剑桥大学CRUCIBLE网络国际联盟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YOCSEF以及美国ACM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委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国联资源网行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金项目2项,主持人机交互、可用性工程等军工涉密项目10项;参与“863”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8年虚拟现实“数字北京”北京市城市规划子项目;主持华北电力集团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项目、阿里云app大数据可视分析项目、中国建设银行可用性标准库项目、中国建设银行网银及手机银行可用性及用户体验研究项目、中国银行网络银行开发研究、盘古集团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开发设计、诺基亚手机输入法交互设计、诺基亚概念手机交互界面设计、中国移动手机网络浏览器开发设计、北京电视台卡酷频道企业识别系统VIS品牌发展研究等5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编著及译著9部,申请专利1项。曾获得虚拟现实展示平台、数字博物馆及交互式产品设计等作品获得韩国国际网络展总统优胜奖、韩国卡通动漫国际邀请展优胜奖、国际工业设计展优秀作品奖、美国通用汽车设计比赛铜奖等10余个国际国内设计奖项。辅导学生获得Car Styling最佳作品优秀奖、最佳工具奖;Interior Motives英国汽车内饰设计大赛入围;全国优秀广告设计大奖等多项奖项。2009-2011年兼任文思创新与北京优迪股份有限公司人机交互首席技术官与创意总监,负责开发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可用性测试、中国建设银行网络银行可用性标准库建设项目、中国移动海豚浏览器交互界面开发、诺基亚Amy手机输入法交互设计,创新工场makeup应用软件开发设计等项目。目前与剑桥大学、Facebook、阿里云计算公司以及创新工场等有关于交互界面设计、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等项目合作关系。
孙渤涵
北京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法学
冼枫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后留学英国Heriot-Watt大学攻读交互式多媒体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7月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任教,负责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交互设计模式和方法研究、数字娱乐设计教学体系建设等工作。通过在交叉学科领域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研究,冼枫老师在交互技术、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多项技术专利,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
合作策展或参展:
1. 2013年12月,赴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与信息设计专业的师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作研讨活动,并合作于广州红专厂艺术区E9展厅举办了以《感官Ÿ无界》为主题的小型新媒体艺术展
2. 2013年9月,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合作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智慧城市2013”国际设计展,为中央美术学院展区合作设计了一组互动作品并提供技术服务。
参展作品及商业作品:
1. 互动服装设计作品《第二层肌肤:呼吸,以城市之肌》,覃京燕、冼枫、孙渤涵,上海艺术设计展邀请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嘘!2014》,邓岩、冼枫,纸·在2013-2014艺术跨年展,天津美术馆
3.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嘘!2014》,邓岩、冼枫,增厚1mm——“纸·在”实验艺术展,石家庄美术馆
4. 《IDF2014(2014年度Intel信息技术峰会)主会场大型灯笼互动装置》,与VJ大象合作,2014.4,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
5. 大型互动艺术装置《连线/大数据与分析》,与奥美互动合作设计,2013.6,北京世贸天街
6. 《LED匡威专属板鞋》,与奥美互动合作设计,2013.6,匡威/Google+“Hack-a-Chuck”设计竞赛参赛作品
7. 《Nike,由此上阵!》,与上海青然广告合作设计,2012,NIKE新品发布现场互动作品
8. 《光画机》,与建筑设计师合作的一个基于光和时间作画的装置,2012年创客嘉年华参展作品,中华世纪坛
9. 《混沌衍生》,与新媒体设计师合作的一个装置交互作品,通过全息投影和人机交互技术重现宇宙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历史,2012年创客嘉年华参展作品,中华世纪坛
10. 《Nike FOS Faceoff》,与上海青然广告合作设计,2011,Nike 2011上海运动汇活动现场互动装置作品
【交互技术】肖文鹏
【化妆造型设计】林颖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职国家大剧院化装主管。主要作品: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骆驼祥子》、《VIVA威尔第——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折子戏音乐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明枪暗箭》;歆舞界《双城》;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闭幕式等。
【灯光设计】李泓晔
【平面设计】王子豹
生于青州,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09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出版书籍有诗集《寻找自己的神明》,绘本《森林的诞生》、《大风》、《传统故事-中秋节》。
【特别鸣谢】
北京舞蹈学院、法国文化中心、广东现代舞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关注】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XIN-ART-LAB
官方微博:@歆舞界
微信平台:XIN-ART-LAB
官方网站:www.xinartlab.com
官方邮箱:xinartla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