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专访(十):明日风尚《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2013-11-13 11:02:55)
标签:

史晶歆

明日风尚

歆舞界

文化

专访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MING 2013 11 Feature  撰文_卢语荒

发表于《明日风尚》2013年11月刊

 

歆舞界专访(十):明日风尚《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宽松肥大的练功服,衬得史晶歆益发瘦小娇弱,随着交谈的深入,才发现舞蹈赋予她的更多的是丰富的内心。作为从事舞蹈艺术、八零后的她在北京奥运会上就站上了事业的顶峰,成为那年开幕式导演组中最年轻的导演。

 

 

感性开始,理性随行

 

在这个初秋的早上,阳光顺着高大的玻璃窗洒满了排练厅,在光影之间,史晶歆顺势做了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人不由得赞叹着舞蹈是生命中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在准备奥运会的时候,有时候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是因为打乱了正常的练功的时间。”

 

史晶歆是属于典型的科班出身“根正苗红”的好学生,从最初学习舞蹈到如今留校当老师、派遣到国外学习的一系列经历,都是一个优秀舞者、教育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她出生在兰州,五岁时全家人搬回上海,父母为着力培养她,尽管住在郊区,却要每周由父母陪着她坐火车到市里上课,“那种绿皮火车现在很难见到,大概只有五六节的样子,晃晃悠悠地一个小时就到了上海,非常有味道。火车站很古老,很有老上海的感觉。”如同大多数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一样,少年宫是史晶歆展示才艺的最初场合,多年浸泡在排练厅的史晶歆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过青春期或是叛逆期,“就是一直在练功,放学后也会把杆一板一眼地很正式地练,有时候也会随着音乐随意扭动身体,挺疯狂的”。在史晶歆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个男同学对她颇有好感,每次她都忘了约会,“后来我想,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舞蹈重要,任何事情都要为舞蹈让路”,史晶歆满不在乎地笑着说。

 

对于舞蹈,少时的史晶歆就似乎知道这是她一生必做的事情,“我不像其他孩子可能会有厌烦的情绪,反而就是怕赶不上火车,有一次是妈妈送我,眼看着火车走了,心里(难过)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不能耽搁上课”,生性敏感的史晶歆对于父母亲情或是周遭人们的情感,有一种近乎天生的观察力,由己推人地把这种情感带到舞蹈当中,成为创作的素材展示出来,对于舞蹈的创作,史晶歆认为在最初一定是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打动了她,此时的情绪都是一种感性状态,而随着对于将要讲述的故事、以身体呈现的动作的深入,理性思考的部分逐渐浮现出来,最终成为思索整部作品时的导向,“一个人很累,他只是做了一个扶墙的动作,这些细节可能在表演的时候就会很触动人心”。这种希望能够不断地探索身体所呈现出的极限,也由于她有着完整的舞蹈基础和理论体系,多元化的编舞方式才是最能展示她的想法的。

 歆舞界专访(十):明日风尚《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创作源自对生活的理解

 

作为纯粹的舞者阶段,对于史晶歆来说是少时在舞蹈学院的历程,之后的她一直都是以舞者与编导的身份同时出现的,“多种角色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我能从舞者的身体角度去阐释,也能从编导的思想层面去展现一些想法”。在她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编过名为《水墨游》的古典双人舞,当舞台亮起蓝色的灯光,史晶歆与舞伴身着飘逸舞衣,以身体为毛笔,在纵横间展现出中国毛笔艺术洒脱疏朗的东方美学,“我是在自编自演时发现了某种韵律的美感,也包括与搭档配合,有某种意象的美”,依旧是学生的史晶歆,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与勤奋的学习态度,凭借这部作品在“荷花杯”舞蹈比赛中,获得了编创三等奖,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大四的时候另外一部作品《日子》,我个人也很满意,也获过奖,因为在表达上很完整,现在来看的话,这两部作品也是我很满意的”。在《日子》这部作品当中,讲述的是一对年轻夫妇的情感与矛盾,以肢体语言呈现出的现代性,强化着内心情感的倾诉,其中的片段是以妻子不停地擦拭家具,展现出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而之后创作的《活着就好》是2011年受到新加坡艺穗节的邀请创作的舞蹈剧场作品,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一个关于城市、关于爱和希望的故事”。史晶歆取材上海这座有着独特历史背景和海派文化的城市变迁,透过史晶歆的奶奶的形象,呈现出关于生命中曾经被忽视的瞬间和细节,在回顾一段旅程时,那些闪光的日子都是在见证着人性中微小却闪耀的光芒,“当代舞或是现代舞这样类型的舞蹈,可能一些观众认为,都是舞者或是编导的自我表达,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当我们做出来这部作品的时候,是从日常状态出发,非常地贴近生活”。这部作品对于史晶歆来说也是一部拓展个人经验的作品,她认为它不仅能够以更加宏大的视角看待他人,也能更自觉地走进生活,关注到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这部剧中,我演的是奶奶的形象,每个动作都很简单,吃饭、穿衣服、修灯、扫地、洗脚五个动作,而奶奶的性格全部在这五个细节中展现出了,吃饭的动作中,我会先敲一下,然后什么时候把筷子放进嘴巴中,然后如何表现出对食物的感觉,在这些细节的打磨中,人物的形象才是真正凸显出来了”,塑造准确、真实的人物是史晶歆创作中的要求,而这也是她的舞蹈工作室的追求。

 

 歆舞界专访(十):明日风尚《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探索身体的多种可能

 

2005年,史晶歆被法国编舞家Susan Buirge选中,获得法国文化中心的全额资助来到巴黎学习当代舞,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当代舞,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这条实验探索之旅。导师曾经断言现代舞蹈的下一个高峰在亚洲,并盛赞史晶歆:“是被赋予礼物的人”,自从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史晶歆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促使我去做和舞蹈相关的事情,它们已经被深埋在灵魂与身体中。”

 

这段历程让史晶歆从精神的深刻层面有了全新认识,也让她意识到,舞蹈还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跳法,在这里面,一个人的思想远比身体的呈现更重要,“我觉得是一下子觉醒的过程,接触到一种全新的艺术领域和概念的时候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就更明确了什么是自己更渴望的”,随后的日子,史晶歆开始真正进入到她的舞蹈剧的创作过程中。

 

   “出名要趁早”这话对于史晶歆同样适用,从各种比赛、晚会直至奥运会,不同类型的舞蹈与舞台都是史晶歆展示才华的场合,并且在这样的场合下得到了相当多的荣耀,然而在内心深处,她总觉得还有挖掘的可能性,“其实我自己也不希望被定义,因为目前在做的‘歆舞界’-艺术实验室,是在摸索今后想要的方式”。这个舞团成立于2009年,那时候的她已经在舞蹈学院做了三年的老师,之前曾经历过从纯粹的舞者到编导的转变,“编导从中国舞的形式到当代舞的编排已经有一个小变化,中国舞是我的根本所在,但是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我对舞蹈的一些探索方面的想法”。中国舞这个大概念下的种类中,每一套都有着自身的舞蹈语汇,在塑造人物形象、故事的时候常被限定在固定的套路当中,不能够自由地展现舞蹈本身的独特之处,让史晶歆感觉应该找寻不同的承载方式。2008年的奥运会让她成为导演组最年轻的编导,数次她都想要放弃,原因很简单,大半年的开会期间,不但要每天打卡上班,也没有固定练功的时间,“那种方式有点不习惯,在练功房泡了这么多年,一下子不能练功,很不适应”。从最初接触舞蹈到自己到对舞蹈有着深刻的使命感,她说:“从舞蹈学院要毕业的时候,我有种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希望做自己想要做的舞蹈,也不想定义到底是哪一种类型,但是我知道,要做的就是自己想要的,这很重要。”

歆舞界专访(十):明日风尚《不可定义的未来与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