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点-线-面”(In-Between))高校展演讲座系列活动
第二十五站: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研究所“学术沙龙”之(二)
主讲人:史晶歆
特邀嘉宾:吕艺生

为了营造我院学术氛围,为师生搭建一个自由讨论、学术民主、和而不同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学期,舞蹈教育研究所将举办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活动将紧密围绕舞蹈发展过程中的前沿焦点与现实问题展开,努力将其打造成促进青年学者成长的平台,希望借助此平台能增强学科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为我院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学术沙龙(二)议题:
从《阿O一家》谈起 ——谈后现代舞蹈的问题
主讲人: 史晶歆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
特邀嘉宾:吕艺生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家、舞评家
讨论关键词:后现代舞蹈;舞蹈剧场;歆舞界 ;《阿O一家》;《活着就好》;
议题简介:
这几天一直在细读并思考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中吕艺生老师的文章《中国舞蹈的后现代问题》,文中写到:“年轻的史晶歆推出了她自己的《活着就好》,应当说,它是在大多数欣赏者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一上演就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她做了一个颠覆传统舞蹈的类似“舞蹈剧场”似的东西,人们却仍用传统现实主义规则来衡量它,闹了一个文不对题。实在说,《活着就好》就是一种后现代的样式,称为“舞蹈剧场”其中只不过有舞蹈,它还有其他各种要素,这种舞蹈已不是原来的舞蹈概念,在许多后现代中出现的舞蹈甚至是“反舞蹈”,这就是打破结构主义秩序的所谓解构主义。”作为舞蹈界的晚辈本人感到很幸运,老师们一直在前方用理论引导着我们,帮助我们梳理和明确不同阶段的艺术思潮与创作趋势。此次学术沙龙也很荣幸请到吕艺生老师,我们将一起就“后现代舞蹈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对话、探讨与分享。
可以说“后现代舞蹈”的意识是一股强大的潮流正在深入的扎根进中国舞蹈界,很多事物正在默默地发生变化,或者这种行为充满着变革的精神。舞蹈创作从教育功能转向审美的需求,从单一的形式到多元化的趋势,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融入,从纯粹的本体艺术到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模糊,从集体性的政治任务到艺术家个体的自觉表达,这一切的变化都在加速中国舞蹈“当代化”的进程。
纽约大学校区内的“贾德逊教堂”成为美国纽约早期先锋艺术家集结的代表群落,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与引领;希望在中国、在北京、在北京舞蹈学院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个充满时代意义的后现代舞蹈运动中,用真诚和执着的态度舞蹈、创作、教学、研究。而“舞蹈剧场”能否在中国生根发芽,并结出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果实,这是我与歆舞界团队一直在追问并坚持实践的动力,期待在《活着就好》和《阿O一家》后有更多的好作品和大家分享、探讨。
时间:2013年10月10日(周四) 晚上19:00—20:30
地点:北京舞蹈学院主楼106教室(由于场地有限,请确定参加的老师和同学,进行预报名: 68935917 /
13651016161 周狄)
鸣谢: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xin-art-lab

舞蹈教育研究所
2013-10-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