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评论(十八):游走在“双城”之间——评史晶歆舞蹈剧场作品《双城》

标签:
双城活着就好圆明园史晶歆歆舞界 |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
《双城》为观众呈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作品当代舞《圆明园》与舞蹈剧场《活着就好》,史晶歆藉此带领观众从北京走到上海,从文明古城的苍凉迈入时尚魔都的回忆。前者,通过身体的记忆诉说、反思、感悟那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后者,透过多媒介的表现形式讲述一个关于上海、爱与希望的故事。而在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委约作品,似乎除了“回忆”这个“情结”之外,将两者进行“合二为一”略显尴尬,让人有点费解。不论是舞种、故事、形式还是内容,笔者认为未能彻底或完全地进行对比或交融、没有太多“和声”关系也未能“各领风骚”。或许是笔者还未领会其中奥妙,又或许这正是作品所追求和向往的……
配乐方面,《圆明园》和《活着就好》分别采用了现场萨克斯和20世纪爱沙尼亚作曲家、简约主义代表阿沃·帕特的《Alina》,确为整个作品增色不少。所谓的“自由音乐人”、萨克斯“疯”李铁桥的现场演奏,为“圆明园”这座凄凉、残破的“古城”添加了些许不羁、流浪和苍凉。更让笔者关注到的,是在《活着就好》中的阿沃·帕特。实际上,这位作曲家是以写合唱圣乐最具代表性,从早期的新古典风格中走出时,他便将自己浸入了早期的宗教音乐,并运用20世纪的简约手法来追求一种喧嚣世态下的宁静。另一位简约主义代表斯蒂夫·莱奇评价帕特时说:“他跟时代精神完全脱节,但却是那么的受欢迎,真是发人深省。他的音乐满足人心深处的需要,跟潮流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想,这种宁静、内省、深层与回忆,或许是《活着就好》选择帕特的主要原因,也是《活着就好》所想述说的某种声音。然而,《双城》这个作品所强调的就是舞蹈与音乐的碰撞,例如《圆明园》这个作品似乎就在努力寻觅一种舞者与乐手的对话,但这次碰撞的火花、这场对话的声音,无疑还不够,不够彻底、不够融合、不够完全、不够深入。
“舞蹈剧场”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家皮娜·鲍什创立的。所谓“舞蹈剧场”之“场”,作为一种“样态称谓”,已非“场所”、“场地”之“场”,而是强调一种更为抽象复杂、多种元素杂陈而有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在《双城》中便有所体现整台演出在以舞蹈作为基本载体,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环境空间、戏剧表演、声音文本、纪实影像、舞台装置等多层媒介,强调一种“剧场性”、“即兴性”和“多样性”。虽然作品中多媒体等介质的运用未至炉火纯青,其与舞蹈、音乐、内容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并未发挥到最好,但是必须肯定的是,作者和作品对于“舞蹈剧场”形式的尝试,不仅是借助媒介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表演形式的多元发展与探索。而对“舞蹈剧场”这种较为新型的、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的摸索和创新,正是当下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