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2012-02-29 00:11:29)
标签:

思索

回家

访学

舞蹈

中正

文化

分类: 歆舞界-文章研究库

          

           纽约访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本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2012年第61期
感谢茅慧老师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对“歆舞界”的支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2011
917日,离北京已整整374天了,明天的此刻我将在回北京的机上回忆访学一年中的一天、一站。行走在一个国家最有趣的经历便是写明信片未来即将收到卡片的自己,与另一个空的我对话与问答。今天我想写未来一封信,自己也给远方的朋友,在这个夜晚与白天、东半球与西半球、美国纽约与中国北京即将交接的时刻,在这个特定的时空语境下与大家分享此刻我内心的疑惑与思考------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QUESTION 1:我是不是艺术家?

是个很简单问题,不在舞蹈界似乎大家都不常,无是学院的学生、教师还是舞团的舞者、舞都很少以艺术家自称,更是很少讨论艺术是什这样关切我本身但又看似虚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话题可以从“舞者”的概念谈起,我理解的“舞者”的概念是一个拥有特殊才华的族群,不是指跳舞的人,同样教舞的、舞的,研究舞蹈的都可以“舞者”的身份称呼。而同跳舞的、教舞的、舞的研究舞蹈的,我们同样拥有的是艺术家的身份定位与任使命!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对于此刻的我,在我的概念里“舞者”首先应该艺术家,而不是在舞台上洒汗水的体力劳动者,不是在排练厅辛勤授课的人民教师,不是在图书馆埋头写作的研究人员,应是以思考为先、以身体语言为表达的智能生物。如今天学界的点集中在和“身体”的研究,那舞者作掌握“身体+=身体语言”的特殊族群,我可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与其他艺术学科站在同等的学术地位去谈论和创作艺术。可个看似简单的定得我在当学生时却从未想自己原来是艺术家!在偏重技术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疑与探索是很少触碰的,因此也自然不会去质问自己关于“艺术家”身份认同的问题,更多是做一个好学生学习编舞,而从未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到底如何定义艺术家呢?得在国外朋友从国内我一篇精彩的文章,是当代艺术家徐冰写的,题为“身一个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核心指出:艺术最有价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当下文化及境高出常人的认识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是人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好的艺术家、设计家既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为艺术语言的人。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从徐冰的身份认同的路径上我们可以感
受到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变化,从学院教育中走出,然后成为艺术家展开创作,去国外继续创作生活,目前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想来我们很多人都正走在这条的路径上。反观我自己的身份路径,应该可以归为典型的学院派艺术家,即完全的科班出身:5上海舞蹈学校4北京舞蹈学院大学本科,3北京舞蹈学院士研究生,4北京舞蹈学院大学教1纽约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有想起些路径,不禁自嘲自己已经不自学院派制造的典型案例。得自己在编导系当学生,王玫老说过我在作上最大的局限就是我的科班背景让创作本身得太!而此次访学,在纽约大学一年的访学中,如果中西艺术教育的最大区的也就是松粗的本了!国内的艺术教育十分“正”,尤其体现为学科分类十分细化,按舞分成了古典舞,民舞,芭蕾舞,代舞,音乐剧舞蹈;按专业又分成了编创,表演,教育和研究。而在国外基本上就是舞蹈专业,分本科和研究生,置上表演编创教学都有一些,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去自主的选择化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方向。扎实的专业基础固然是好的底子,但作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扎实的基础之后我们还能获得什么?获得“中正”之后,我们能不能随心所欲的将其“破”,都是很有趣并值得反思的话题。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随着时间的连贯
性发展我们仿佛正在沿着注定的路径往下行进着,但这中间我们能否不断的突破自己,能否在这条漫长的自我身份发展的路径中找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声音,成为既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为艺术语言的人呢?很期待,并积极的行动着!

 

QUESTION 2:在文化产业的大浪潮下做真艺术还是附庸的艺术

上要回国了,带领“歆舞界-艺术实验室”继续创作发表作品是必要去持做的,但面国内日益盛行的文化产业化的趋势,面对话剧剧场红火的势头,舞蹈艺术的市化成为一个正在积极行动又略显尴尬的行为,即我们将从学院走向社会,这门抽象语言能否被大众接受,是身披华丽外装出场还是朴素现身,这中间很多纠结。记得在看米-昆德拉作品全集自序里有段文字深深吸引了我:KITSCH个字源于上世中的德国。它描述不手段去好大多数的心和做法。既然想要好,当然得确大家喜听什。然后再把自己放到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言和感情把它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文字间流露着这位文学大师对附庸艺术的尖刻嘲讽,使我也不禁想到如果身体沦为舞蹈的工具,与娱乐大众的一个象,那舞者便失去了自由与尊严。我们更愿高举真诚态度的旗帜、身份荆棘、朴素现身,带着宗教的精神去引导大众产生对舞蹈艺术的尊重、关注与热爱!

 

这样的矛盾同样体现在中国舞者去国外参加比赛一类的事情上,感触很深的就是我们要持自己的中国的美和继续创作当代作品,不去迎合西方的美和评判的标准。着完整的作品,作为编舞去和他站在一个平台上抗衡。是屈身附庸还是坚持真诚?是崇洋还是坚持东方?这都是此刻我们应积极思考并展开行动的。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QUESTION 3:中国当代舞的平台在哪里?

纽约起看现当代舞蹈的地方第一就会想到JOYCE,一年2个季度的舞蹈演出季汇集了美国和全世界各种风格的现当代舞作品,可以说是一个现当代舞汇集的大本营。那么在中国,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舞蹈的大本营吗?一个专门为现当代舞蹈作品展示的平台?一个为年轻的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基本条件的剧场?一个朴素的舞台就是一个完美的开始,作品可以慢慢打磨,观众可以慢慢培养,但没有一个空间作为起点一切都变得难以推进。此刻的我,依然清晰的记得20075月自己的第一个当代舞作品《夜愿》在草场地发表的那个时刻,一个宝贵的平台,一群发自内心热爱舞蹈的人们,虽然地方偏远、条件有限,但创造力和坚持的信念就是在那一刻埋下了很深很强壮的根。可以贫穷、可以放弃很多,但无法放下的就是创作本身,这就是我们这个独特群体的信念所在。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走进那个理想的平台,展开自由的创作------

 中国艺术报舞蹈专刊-特约专栏:纽约访学记(十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想念在
纽约手握的杯咖啡,想念背着大包穿梭在代广-百老剧场区,想念徜徉在各大博物术馆的幸福光,想念在中央公园大草坪上与阳光的对话,想念与三五各国好友相聚畅谈,但一切的想念将化为对未来的回中,未来会是怎的呢?从2010911日第一次第一天到达纽约的那一刻起,光便被魔法掌控,就在一瞬所有的记忆与思考瞬生成,离祖国家的我将重整行囊回到那个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同时对未来充了期待、疑惑与不确定------

 

纽约,早安北京,我要回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