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2011-12-08 21:30:30)
标签:

舞蹈研究

话语权

歆舞界

史晶歆

舞蹈

面具

世界

文化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作者:唐娟娟

 

 Contemporary Dance Choreography of the Same Age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 by TANG JUANJUAN
 

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

本文发表于《舞蹈研究》2011年第三期总第130期

感谢陈小憬老师和广东舞蹈家协会对“歆舞界”的支持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记忆-时间-碎片》(Memory-Time- Fragment),摄影:王博

    史晶歆和我,两个同是八零后出生的舞蹈创作研究者的第一次相遇,不是在祖国,而是在日本,因为零九年的一个国际当代舞蹈创作交流计划。应美籍法国当代舞蹈编导苏珊.柏吉(Susan Buirge)老师的邀请,我从法国-晶歆从中国,我们在日本相识相知。全球化的国际形势让我们这两个中国人在他乡邂逅并慢慢的尝试多方位的接触对话。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北京我的单身公寓再次聊起我们所热爱的当代舞蹈。晶歆谈起她的创作思路从早期的喜欢触碰历史转变到现在更关注市井小民的生活。当她说起她有着强烈的国家民族使命感的时候,我一下子被坐在我身边的这个小个子舞者所吸引,因为她显然已经跳脱了追求传统的艺术的概念的创作模式,而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舞蹈的社会意义上了。因为那天谈话给我的诸多感动,于是有了今天写这篇短文的动机。

    五年留学法国的生活让我对祖国的当代舞蹈发展甚是陌生,短暂的一个下午的聊天,晶歆给了我一个非常棒的近距离窗口,让我可以看到我所想要了解的中国当代舞蹈世界。从晶歆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当代舞蹈创作者对中国身份认同的追寻;从晶歆那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女性对身体解放的不孜追求;从晶歆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当代舞蹈创作者在经受世界各艺术流派洗礼下的不懈努力和自我定位。

 

中国身份认同

    基于我在法国的大学论文研究课题很大一部分是锁定在台湾的云门舞集以及台湾的编舞家那里,所以对于宝岛艺术家们的中国身份认同情结有着非常多的了解和感动。作为一个留法的中国人,在与异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我也会不自觉的萌生出对自我身份的一个鉴定,特别是对自我民族文化的一个认同。所以当晶歆兴奋的跟我说起她在和外国人创作交流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结的时候,我不禁欣喜于我们的个人经历是那样的不同,可是在中国身份认同概念上我们的感受却可以殊路同归。在那个瞬间的感触中,我会不自觉的联想起海峡那边的云门舞集的艺术总监林怀民先生在他创立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团时候立的创团宣言: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跳给中国人看!

    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艺术家是没有家国情结的,比如德国的编舞大师皮娜.包什(Pina.Bausch )就是否认自己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她不喜欢舞蹈评论者们形容她的作品非常的德国,她不希望自己被贴上固定的标签。她作品中的元素运用也绝对不会只局限于德国的表现主义舞蹈,而是可以挪用任何国家她所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而我所了解的台湾的林怀民先生早期的作品则是非常的中国,或者说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肢体语言一直是他早期创作的不懈追求。而有趣的是,站在舞台上的史晶歆的身体呈现状态和林先生早期作品中舞者的身体状态竟那样的神似,都有着一种凝重感,一种倔强而又坚定凝重感。这种凝重感是我在其它的舞者身上很少见到的,一种似乎只有拥有家国情结的舞者身上才会有的一份庄重的历史使命感的身体呈现。

    晶歆告诉我,她在国外感受最大的就是,她从来不知道自己和中国是那样的密不可分,因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这样介绍她:这是来自中国的史晶歆!我想这是每个去国外留学或者访学的中国人都会有的强烈感受。我们的学者、舞者和艺术家们大步走出国门的时间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所以在外国人的概念中,中国是那样的神秘、遥远而又陌生。而我们这些时时刻刻被老外提醒我是中国人的中国人经常有这样的迷失:就是我们其实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并没有那么足够多的了解,足够多了解到可以告诉外国人,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似乎也就是从那刻开始,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开始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就像从美国访学归来的晶歆对我说的,她回国后开始要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以及各种传统艺术了。要知道,当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林怀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游历了整个台湾,他要看看自己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接着他游历中国内地、游历亚洲,游历他所不熟悉的但是却是生他那块土地共同文化圈的所有地方。一切都是因为他想知道他到底是谁!

    这是在国外那个大环境中,和异族文化碰撞之后,艺术家们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的共同表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直担心东方的文化和文明会被西方的殖民甚至是同化。但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国际化的形势会让本土艺术家更深的去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并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影响中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文化。正如晶歆和我在谈到我们以后创作路线的时候一直说的,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身体语言,得让中国老百姓接受。

   身份认同这个概念目前在中国并不被广大学者、艺术家和文化人频繁提及讨论,但是身份认同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大到一界奥运会的策划,小到一件商品的设计,我们开始探索中国标签。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的文化不断的走向世界,世界艺术语言不断的涌入中国,我们很快就会寻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本土舞蹈艺术语言。而史晶歆还有很大一部分我们所不太熟悉的先锋者们似乎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意识并付诸行动了!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夜愿》(Night Wish),摄影:奥黛 

    林怀民和史晶歆,一个是年过七旬的当代编舞大师,另一个是先锋实验派的八零后,本来似乎不应该放在一起谈论。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他们历来作品的风格题材走向,似乎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话题。林怀民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对古中国历史的想像,比如作品红楼梦白蛇传等等;接着就开始关注台湾本土题材,比如作品薪传》、《 廖添丁等;之后开始取材于台湾当代平民生活,创作作品我的乡愁,我的歌街景等;到后来慢慢找到特殊的云门舞蹈语言,代表作水月;之后的作品行草三部曲等使他的舞蹈编创风格不断走向成熟甚至完美。史晶歆的作品也是从古典题材逐渐转向现世题材。她最早的作品水墨游》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舞的编创方式;接着到关注中国历史的《圆明园》;慢慢转入关注现世题材,如作品日子》、《空城》等;近期的作品面具的世界更是直接切入社会热点,反映拆迁这个在当代中国极其敏感而又激烈的社会问题;而《夜愿》、《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活着就好》、《身体博物馆》、《NOTHING IS REAL》等也可以成为她正在寻找语言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的站台。晶歆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舞蹈语言,她仍然在各方位的探索之中。未来她的作品风格到底走向哪里?我们拭目以待!从晶歆那里得知,像晶歆这样的八零后编创者其实还有很多,大家都在努力的想要另劈蹊径,成就自己的梦想,为中国当代舞蹈创作走向世界积极的筹划着。也许中国的先锋派们的早期作品会有抄袭国外作品之嫌,也许实验者们的早期作品会被误以为生涩难懂不成气候,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会在这一批八零后创作者里走出未来的大师,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舞蹈编创大师。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空城》(Empty City),摄影:叶进 

身体解放意识

    我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的老师伊莉莎白(Elizabeth)在一次蓬皮杜广场的户外观察课上跟同学们说,部分亚洲女性的身体动作有着极大的不自然因素。她是指亚洲女性走路或者跑步的时候的略带扭捏的身体呈现,在她的理解中这跟内在的文化教育训诫规劝有关。

    其实就算在中国舞者身上,也不可回避传统文化对于身体内在潜移默化的训诫规劝的。比如中国的古典舞训练使得舞者的身体呈现多半是的。而部分舞者即使受到的是现代舞身体训练,她的身体仍然不能够完全打开,依然有着亚洲女性身体特有的羞涩含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舞者身体里那个隐形的内化的自我,身体本身从来都不撒谎!

    那么最明显的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史晶歆这里的就是,她其实就是中国民族舞出生,可是似乎之前的古典舞训练在她体内慢慢消失,随着她自我意识的慢慢转变,她的身体呈现的更多的是铿锵有力的东西,而不是温柔曲美的东西。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日本的时候,她的作品中一个用脚跟叩击地面的动作,整个地板都被她要震塌了。观众问,她的脚跟不痛吗?用那样的一个力度去地?因为是一个回避叙事的纯动作的作品,所以身体力度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这让我想起了皮娜.包什的春之祭,也有类似的用脚去叩击地面的纯动作片断。都是用用略带原始的力度去尝试敲醒大地!

    跟很多现代舞者所训练出来的身体解放不同的是,晶歆的身体语言从古典舞体系脱离解放有更多的因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因为她心中对自由有所求,她的身体才跟着自然的有所呈现。从她最初的作品一个一个看过来,我们就会有很直观的感受,她的内化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慢蜕变而来,而这个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要知道,这个长长的转变过程也正是她慢慢接触到现当代舞蹈、慢慢融入国际舞蹈创作领域的鲜活的记事本啊!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夜愿》(Night Wish),摄影:奥黛 

 

世界各艺术流派洗礼下的史晶歆

    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中国舞的史晶歆并未曾想过在认识了对她影响重大的当代编舞大师苏珊.柏吉之后便开始了她真正国际化的成长历程,从此舞蹈语言不再仅仅是中国古典式的,各种艺术流派开始在晶歆的作品中留下痕迹。

    苏珊.柏吉老师走的是美国的纯舞蹈路线,对空间、线条和几何图形有着她独到的理解,她是讲究动作极少数化的编舞大师代表之一,她迷恋各国的宗教仪式舞蹈。她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棒的舞蹈教育家,所以对于晶歆认识动作产生以及舞作整体结构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启蒙教育影响。接着,晶歆开始更多的接触西方各艺术流派。美国现代舞、法国新舞蹈和比利时等各舞蹈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晶歆,晶歆说她最推崇的当属德国的皮娜.包什。在我所看过的史晶歆的作品中,有很多皮娜的影子。最典型的就是她根据皮娜的摩勒咖啡馆改编的作品夜愿。那个带着假发、穿着黑色大衣外套,迈着忽快忽慢小脚步在咖啡厅里的孤单的女舞者到了晶歆的夜愿里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小人物出现,而是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内心独白舞蹈。晶歆充分发挥了她对这个孤单女性大衣外套下隐藏的身体的想像。褪去大衣,再褪去象征女性的红色紧身衣,换上素色白裙,释放一个最为纯净自由的生灵!这就是夜愿所呈现的。最后的动作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又跟日本暗黑舞踏有惊人的相似,身体在撕心的痛苦挣扎之后终于求得解脱,回归到那最简单纯真的生命的初识状态。

    正如史晶歆夜愿中的人物经历多次洗礼最终获得释放一样,她的创作也正经历着各种艺术流派的洗礼。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期盼晶歆可以寻找到最真实的那个自我,用她的身体语言发出最有力量的声音!

 歆舞界-评论(五):唐娟娟《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同龄当代舞蹈创作者》

《记忆-时间-碎片》(Memory-Time- Fragment),摄影:王博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发挥他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国家内部的权力关系也在不断的解构并重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的文化力也在不断的提升,而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当代舞蹈创作者也有自己不容小觑的历史使命。当代舞蹈不应该只是活跃在剧场,他应该像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去发挥他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