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舞蹈研究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第一言:从皮娜·鲍什到《面具的世界》

(2011-12-08 21:02:21)
标签:

歆舞界

欲说舞言

舞蹈研究

皮娜鲍什

面具

世界

文化

分类: 歆舞界-文章研究库

第一言:从皮娜·鲍什到《面具的世界》

作者:史晶歆

From Ms. Pina Bausch to Mask of the World

 

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

本文发表于《舞蹈研究》2011年第三期总第130期

感谢陈小憬老师和广东舞蹈家协会对“歆舞界”的支持

 舞蹈研究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第一言:从皮娜·鲍什到《面具的世界》


 

语言是有趣的,也是神秘的,当我们被赋予言语的功能时,我们便拥有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可以自由表达心声的力量!作为今天的舞者,我们可以通过舞蹈、文字、言语进行表达;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来反思自己的创作,再通过创作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言语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走出被界定的“舞蹈圈”的概念,且倾听到不同声音从谏如流的话语,或许这一自由表达心声的力量将会扩大延展出一种坦诚相待的交流……

正是在渴望倾听不同言语的推动之下,【歆舞界】欲说舞言这个专栏的想法也随之油然而生。我们希望通过舞蹈圈外热爱舞蹈的族群直抒其阅舞的观点,并立足于他们各自的艺术专业背景与学术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来谈舞蹈;这个特殊的族群一直存在并充满言语的魅力,而作为创作者的我将现身于这个“欲说舞言”的平台,在《舞蹈研究》刊物给予的支持下,邀请她们步入我们熟悉的、但又陌生的、容易困惑的“舞蹈身体世界”去“欲说舞言”!

 

第一位专栏客人庄稼昀,是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戏剧系(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助理教授;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后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戏剧系获得戏剧及人类表演学博士学位(Theater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她的研究课题包括:表演与都市空间、舞蹈剧场及身体理论、民众剧场……等。

我们相识于美国,是通过一位摄影师朋友介绍的,当时她在北卡罗莱纳,我在纽约。就这样,我们在通过一个个电话往来中彼此从相识到相知;后来她申请到了学院经费邀请我去北卡罗莱纳大学做讲座和做工作坊,我们一起相互配合工作了一周,我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讲演和工作坊。她非常喜欢德国编舞家皮娜·鲍什,并问皮娜·鲍什对我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这问题乍一听简单明了,可被问的我却一下子哑语了……。是的,这个似乎被全世界人都推崇的编舞家到底影响了我什么呢?记得在纽约回家的地铁上,我写下了这一小短文:

 

《我看皮娜·鲍什》

第一次有人问我,皮娜·鲍什对我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或许这也是我第一次问我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她的作品?作为女性编舞,皮娜·鲍什对于艺术创作的真实是最打动我的,就像她最经典的话:“我舞蹈,因为我悲伤!”她那种无所畏惧流露真实的自我,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胆怯,从而制造出各种假象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而皮娜就是那个真实勇敢解剖自己的人,这也是我选择的表达的态度。从舞蹈专业创作的角度,她对于舞蹈剧场的创立与精准把握,是无人可及的。尤其是这一年在美国所看到的所有被称为“舞蹈剧场”的作品,较之皮娜的剧场深度而言,就如小儿游戏的过家家,肤浅而表面,舞台上尽是小聪明式的剧场元素,都是些形式化的手段,根本无法刺入人的心灵。而让人深深喘一口气或是像《对她说》里的男主角那样在剧场里让人默默流泪,却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也许这是美国精神里所无法体味到的欧洲文艺的情怀。我作为生长于东方文化土壤的创作者,欧洲是我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也是影响我创作的一股强烈的文艺气息与创作理念,通过对欧洲当代舞的学习与理解,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将我从中国舞编舞转变为对当代舞及当代剧场的创作;而舞蹈剧场也许并非是我创作的主要方向,但是将剧场元素引入纯肢体语言的创作却是非常影响我创作的一个方面。作为艺术家的皮娜,最影响我创作的是她对她存在的那个时代的深刻而精确的理解与表达,她生活的国家,她身处的人文环境;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或者纯抽象形式的反复搭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那种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她对男女两性关系之间的刻画,从人物的着装和舞台的设计都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皮娜·鲍什的作品影响并触动我的地方,也是推动我开始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开始选择现实性的并具政治性的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2009年末创作的环境舞蹈戏剧《面具的世界》就是我关注城市生活和老百姓故事的第一个开始。我选择了关于“城市拆迁”的题材来创作《面具的世界》,将创作的视角放到今天的中国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聚焦到在大城市里生活的小人物。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时代的大浪潮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他们活着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我通过作品表达我对当下的态度,用我的语言(身体的、剧场化的、环境的),对于身为编舞的我,我个人是受鼓舞于这样的转变,我觉得这个开始是重要的,因为之前我大多只是沉浸于个人小世界的表达,现在我将自己放回我身处的这个鲜活的当下及这个大时代的社会语境中,去整体的思考我的创作,那一刻我发现我看见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皮娜·鲍什作品中那种艺术家的人文情怀推动着我去真实表达我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和思考的……

 舞蹈研究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第一言:从皮娜·鲍什到《面具的世界》


《面具的世界》身体叙事解读[1

类型风格:环境戏剧·舞蹈

面具的背后是几分私密和躲避,面具的表面是僵化和桎梏……

这是一个透过“面具”,展开想象与思考的作品。我们从梦中醒来,发现拥有了自己独有的面具,在戴上与脱下面具的行为过程中,我们探寻人与面具之间的微妙,我们谈论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借此展开对生存的思考。整个作品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在人与面具、面具与世界的关系中,通过黑色幽默的口吻讲述对生命的态度。这是一个演员与环境、观众、互动的作品,在面具的世界里,演员与观众将一同创造全新的视觉表达与情感空间。每个作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何时被创作?在什么的动机下产生?又会有怎样的观众观看……

首先,关于《面具的世界》主要创作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我的面具艺术家朋友陈飞的面具作品给予我很多触动与灵感,她的那一组作品主要创作素材来自她身边的普通老百姓,胡同里的大爷,买盗版碟的小商贩,爱在邻里之间将说闲话的大婶等等,一幅幅生动世俗的市井图让人觉得趣味无穷。所以,当时与陈飞见面后第一直觉是这些面具作品背后有故事可以做,就这样,创作的种子在我见到面具时被深深埋下。然后,从市井色彩的面具连接当下的生活,发现“拆迁”是一个很热的社会话题,也是一个很残忍的话题,我被它深深吸引了,从大量的读报到电视、新闻再到广播,我正在建构这个“面具的世界”。最后,中央美术学院请我去做讲座并希望带一个作品演出,就这样,这个作品的形成就万事俱备了。

其二、这个作品的定位是环境舞蹈戏剧,顾名思义是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手段的环境作品,整个作品以中央美术学院为第一站之后,历经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优米网“创新中国”演播室,从校园一角到流动的空间再到封闭的演播室,其自身对环境概念的演绎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对于这种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尝试,我的根源来自我在纽约大学的导师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的著作《环境戏剧》,其中他清晰阐述了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1)戏剧事件是一整套相关的事务;2)所有空间都为表演所用;3)戏剧事件可以发生在一个完全改变了的空间里或一个“发现的空间”里;4)焦点是灵活的、可变的;5)所有制作组成部分都叙说他们自己的语言;6)文本不是演出作品的出发点也不是终点。也许没有文字剧本。关于空间、文本、事件等等,太多新的信息充斥着我的创作,我和演员们在不同的空间里采风,寻找线路并将事件置放在不同的场景环境中,我想我是迷上这种环境的创作了,因为自由,但又因为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来自中国对公开空间的限制,但正是这种限制才使得我们作为艺术家要去打破,去通过艺术传达不同的声音。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同时也是敏感的。
舞蹈研究特约专栏《歆舞界-欲说舞言》(第一期):第一言:从皮娜·鲍什到《面具的世界》

其三、这个作品的结构主要是两层关系:1)人与面具的关系; 2)小市民与拆迁事件的关系。对于面具的叙事似乎是一个可以永恒的话题,我们一直在质问自己的真实面目,在扮演与被扮演之间徘徊着,面具后面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个作品我们从陈飞带有黑色幽默的、小人物式的滑稽面具中获得很多灵感与创作的风格,探寻面具后那个辛酸而乐观的市井人生。在建构对拆迁的叙事过程中,我现在依然可以清晰记得我在北京、上海、重庆做拆迁的创作素材的收集时,孤身一人站在房子的废墟里,面对摇摇欲坠满身全是大大的“拆”字的危房旁,看着那些依然住在老房子旧城区里的老百姓们,那种触动真的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现在正在书写的我,置身国外,在纽约的地铁上整理我的创作思绪,想来这也许就是艺术家所注定的旅程:生活——创作——生活,两者已紧紧融为一体!

 

第二位专栏客人唐娟娟,是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尼斯索非亚大学舞台艺术编导学硕士,她研究的课题:当代舞蹈编导艺术,作为从西方学成归国的年轻人,且是与我同龄的舞者,以及作为我的作品的观察者,她也将分享她的视角与言语。

对于今天的创作者,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作品中的地域性已成为一个模糊的符号,有太多的机会让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国家与文化语境,我们常常会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文化中吸引我们的地方,进行混搭的效果,从而形成多元化与混血的创作趋势。地域性的差异已愈加变小,所以我们共同拥有的当下与这个时代成为艺术家共同的创作基础。今天,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国际的水准,这正是此刻我觉得很有挑战的方向。如果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当下的就是进入世界的入口,而《面具的世界》对于我就是那个走进入口的第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