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欧建平老师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鼓励!——歆舞界全体成员

摄影:陈俊
女生可畏:评史晶歆09年的新作
作者:欧 建 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舞评人)
文章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2009年第五期
5月初的首都舞台相当热闹,最令人称道的当是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开张当代舞专场《圆明园》!演出表现出掌门人超乎寻常的魄力与“女”生可畏的实力,更折射出文化政策不断开放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丰硕成果。
《圆明园》:废墟中的反思与都市里的激情
第二次走进蓬蒿剧场,已有某种宾至如归的舒适感!这不仅是因为百十个座位的袖珍空间让观众与舞者靠得很近,更因为创办者王翔大夫对剧场艺术的推广热情,以及他对艺术“内涵”与“灵魂”的痴迷诉求。
歆舞界-表演实验室问世于09年初,创办者史晶歆是北京舞院的硕士学位得主,现任教于该院的音乐剧系,而舞者们则都是该系的在读生。《圆明园》,既是这台三合一晚会的大标题,也是这个开场节目的小标题,而后者作为一个“舞者与乐手之间对话”的超小型作品,不久前曾在《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史晶歆身上穿的那件由乳白色苎麻构成、象征圆明园断壁残垣的服装,然后是她那不时出入于其中、小巧玲珑且能说会道的肢体,最后也是最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则是那位始终隐匿在舞台后区做现场伴奏,自学成才却多才多艺的作曲及乐手李铁桥!一个短小的作品中,居然能够通过横向联合和强强联手,给人三个惊喜,实为罕见和不易!
为了这次演出,作者显然做了更充分的准备,比如在由两人横跨舞台拉起的白布帐幔上,打上了圆明园废墟的投影,从而为这个作品提供了明确的主题,也为观众的解读和想象创造出准确的背景。
当然,让我们更加在意的,还是舞蹈和音乐本身的创造:乳白色苎麻构成的断壁残垣中,接连有史晶歆腿、脚、头颅、躯干的拼命钻出,让我们看到了不屈的灵魂与不灭的记忆;鬼哭狼嚎的音响和哀怨悲怆的旋律中,再现了八国联军气焰嚣张的烧杀掳掠,让我们重温了那场灭绝人寰的浩劫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舞者紧闭的双眼与痛苦的表情,带我们进入了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噩梦;而她细腻的身体感觉与精准的舞台调度,则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清醒异常和用心良苦。当帐幔两端缓缓向内倾斜,自然形成了一道曲线,而投影中的圆明园因此而消失时,“人究竟该如何反思历史,并做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一个问题,则凸显在了我们的面前……
《记忆–时间–碎片》是个“舞蹈与诗歌环境互动”的作品,具有超前的综合性功能——首先是投影创造的“双重环境”,令人产生扑朔迷离的思索与判断:天幕上的影像中,是史晶歆师生08年岁末在798艺术区户外街道上的“环境舞蹈”,它不仅让当时的观众从不知所措,发展到用心观看,并在无形中,亲身体验了一把“生活即艺术”;舞台上的舞蹈中,是他们为蓬蒿剧场室内空间平添的虚拟户外环境,以及更大的心理想象空间。此外,王洋、王印、李鑫、崔妍等舞者在影像中和舞台上的高声朗诵与倾情呐喊遥相呼应,淋漓尽致地宣泄出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无穷质疑,对“空间定位”的迫切需要,以及“时间定位”对他们的巨大压力;舞台左侧的客厅突然打开,其中的所有桌椅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舞者们在其中坐立不安,继续追寻自己的答案,再次强化了“生活即艺术”的现代艺术观;史晶歆在舞台上的独舞与她在投影中的独舞或同步进行,或此起彼伏,由此产生的许多细节之美妙不可言……这一切都足以表明,作为教师,她与同学生们达成了亲密的沟通;而作为编导,她对剧场内外不同环境的创作观念与编导手法则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空城》也曾在《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抛头露面,但蓬蒿剧场这个更加紧凑且亲密的空间,则让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认识了北京舞院音乐剧系这群年轻气盛、火爆激情的优秀学生!在《红磨坊》的原声音乐、约翰·佐恩的先锋爵士乐,以及高畅的歌声、王洋的节奏,杨映宁与崔妍从同一件连体黑衣中咏出的人生嗟叹与诗性哲思中,他们的肢体能够火焰喷发,他们的面部可以痛苦挣扎,但每个人的表情中没有雷同,只是谁也无法逃出那个出没于都市街头,身高马大且为所欲为的“黑帮老大”的魔爪……
近一周的时间过去了。我静下心来,重读节目单,梳理现场笔记,解读《空城》的内涵与外延,但最终的结论却依然是:文字的魅力与舞蹈的张力无论如何,也不在同一个层面之上!
“这是一个拥挤的城市,这又是一个空寂的城市。城内的人出不去,紧守着自己的位置,冷漠而警惕;城外的人想进去,却一次次在内心的胆怯与欲望的膨胀间迷失方向;人们在碰撞与嘶吼中,决出最终的胜负,成为城市里新的主人。”我的节目单上如是说。
“这是一群有激情、有理想的师生!学生们的精气神可谓相当地《芝加哥》,举手投足更可与《猫》相媲美,而他们的专业精神如能得到鼓励,则可让“音乐剧”这个舶来品最终成为百分百的‘中国造’!”尽管论条件、能力、技术和形象,他们自愧不如北舞其它系的学生,但他们在舞台上那种‘动’可以倒海翻江,与他们在台下这种‘静’可以儒雅温存的整体状态,已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剧的前程似锦!”我在现场笔记中如是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