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16): 司马懿是B型人格的典范
(2009-09-19 18:15:43)
标签:
三国心理分析司马懿曹操曹丕岳晓东职场杂谈 |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成就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刘备、孙权诸人。早期,他为曹操、曹丕祖孙出谋划策,曾解樊城之围,破孙刘联盟,后期他更成为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败蜀军,破襄平,诛曹爽,全权掌控魏国朝政,奠定了“天下归晋”的基础。在这当中,他显著的B型人格特质,为他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型人格的特点
在心理学上,人格类型是人们对于人格特质的一种区分方式。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罗森曼(R. H. Roseman)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人类的人格可有A型人格与B型人格之分。其中A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为:(1)、争强好胜,对自己期望很大;(2)、苛求自己,不断追求新目标;(3)、以事业的成败作为人生评价的标准;(4)、过分努力工作,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5)、终日忙忙碌碌、不知道放松自己,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6)、缺乏耐心,对人常怀有敌意和戒心。与此相反,B型人格的人则通常表现为:(1)谦逊谨慎,不自以为是;(2).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未感到强烈的压迫感和焦躁感;(3).足够自信,但不在别人面前自夸,亦不迫切需求别人的肯定和赞赏;(4).不轻易反对和敌视他人;(5).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7).容易放下心理包袱,主动调节心态,不偏执、不自虐。而临床医学的研究证明,B型人格的人较A型人格的人更少患心脏病,并更长寿。
司马懿B型人格的表现
不求闻达
司马懿出生官宦之家,《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面对动乱不断的东汉末期,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然而作为忧心天下的有识之士,司马懿却不像诸葛亮那样隐于卧龙岗,等待明主投身,相反他更倾向于道家的逍遥无为,这主要是来自于其父司马防的影响。司马防虽效力东汉,后期却“养志闾巷,阖门自守”,得以修身养性,乱世求全。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听到他的名声后,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本不想投效于曹操,便借口身体有病推辞了。为了免曹操疑心,司马懿还伪装身体不能起居。到了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自命为丞相后,才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强制手段,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随从秘书),司马懿不得不从。由此可见,早期的司马懿并无争名夺利之心,只是想遁世避灾,逍遥自在。
不计得失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谦虚务实、谨言慎行的司马懿,令曹操对他刮目相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提出了进攻汉中的策略,虽未被采用,却令曹操对他信任日重。到了延康元年(220年),孙权率军西进。朝臣都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却主张坚守二城,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已。作为一流的谋士,计策未被采纳,多少会令人倍感失落和不得志。但司马懿却低调而为,并无恼怒与怨愤之言,而是尽心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可见他的沉稳与谦逊。
乱世纷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多方异议,但司马懿对此却有着清醒的政治认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向曹操上表怂恿其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而司马懿却坦然地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曹操因此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更可贵的是,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更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也赢得了曹丕对他的无限信任和器重。而比起其谋士的不得善终(如荀彧、荀攸叔侄),司马懿的远见和变通使得他在人才济济的曹营游刃有余。
隐忍从容 后发制人
司马懿的隐忍与从容的人格特质在军事策略上十分突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积极夺取汉中之地,而孙权也密谋合肥。当时关羽围困曹仁,水淹七军,斩杀庞德,可谓“威震华夏”。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蒋济及时劝阻,并指出了孙刘联盟外亲内疏的弊端。曹操从其计,果然孙权派吕蒙袭取江陵,俘杀了关羽。曹操坐收渔利,不仅去除关羽,解除樊城之围,更破坏了孙刘联盟,改变了战时格局。司马懿的策略,突出表现他遇事冷静,从容自得的人格特质,这是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范。
在处理后期的政治矛盾时,司马懿也表现了隐忍的功夫。正始八年(247年),曹爽想消除司马懿的军权,对此司马懿一方面伪装生病,不问政事,另一方面则暗中布置,巧做安排,一举消灭了曹爽势力。在这当中,他充分利用曹爽优柔寡断的特点加以劝慰,以洛水为誓,只要曹爽服罪,就罢免官职,保全其家族。而当曹爽答应誓约后,司马懿却全面围剿,灭其三族。司马懿谨慎泰然、不动声色的行事作风,使他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从此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宽容部下 勇担责任
司马懿能够得到曹氏集团的信赖和重用,一方面源自于他的非凡气度,另一方面也由于他敢做敢当,果断坚决。例如,诸葛亮四出祁山时,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曹睿思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可担当此重任。而司马懿也不负使命,和魏明帝合伙上演双簧记,自贬“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以明帝的昭示平息众人对于诸葛亮“巾帼妇人之饰”羞辱的怒气。而在劝阻不成的情况下,只好任其自便。结果,追击蜀军的魏军中了埋伏,大将张郃被乱箭射死。司马懿悲伤不已,更是自责于自己的过错,并替部下承担责任。其实,魏军的失利恰恰证明了司马懿的预测准确。
此外,司马懿还虚心接受部下的意见,并非妄自尊大。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迎战,背水筑垒阻击。在分析形势后,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会西上五丈原,事实果然不出所料,魏国诸将都异常振奋,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判断诸葛亮会“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在大家都对这看法不以为然之时,司马懿却恍然大悟,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立即命郭淮等率军移屯北原,致使得蜀军攻克未果,形成对峙的局面。正是司马懿的宽容之心,才会虚心接受反对声,并勇于承认自身的错失,做到从善如流。
职场纵横之B型人格
在竞争炽热化的职场,很多人呈现出A型人格特质,如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做事认真负责,时间急迫感强,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此类人格特质的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的人格类型。因而,我们也需要加入一定的B型人格中的特质,以缓和A型人格的缺陷。在这当中,人们要注意如下事项:
1. 制定合乎实际能力的目标。
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是很多年轻职员的通病,诚然目标远大会给职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但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人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反而影响工作效果。
2. 预留时间安排的回旋余地。
明确时间的设限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一旦表现出急躁不安的状态,应及时合理地调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3. 划清工作和休息的界限。
一味埋头苦干不仅对身心有害,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休息并非浪费时间,而是一种自我调节,因而需注重劳逸结合,主动寻求放松的状态。
4. 培养业余爱好、积极锻炼。
多方面挖掘生活潜在的乐趣,多方面肯定和表现自己,不以工作的成败作为唯一的指标。多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承受能力。
5. 加强内心的修为。
多方体验和接触,以多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自己视野和心灵的开阔度,寻求心理的满足感。在这当中,人们还要尝试禅修等活动,以获得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