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学习心理学(6):什么是人格完善

(2008-12-04 13:05:06)
标签:

心理学

心理咨询

人格完善

罗杰斯

岳晓东

杂谈

教育

人格完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什么是人格完善?简单说来,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使用“人格”一词对人行为的评价,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见图-1)。

 

图-1、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自我实现

 

 

 杂谈学习心理学(6):什么是人格完善

 

 

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不喜欢这一点,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做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之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在想象别人对自己是好感还是厌恶,认为自己是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做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对方的协调。“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断、评价与别人的评价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对此,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而成人的人格完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