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是一部纪实感觉的电影,黑白影像,移动的镜头,都有纪录片的感觉,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有史料可据,许多镜头的角度都与历史图片一致,因此在影像上的真实感震人心魄。
但是陆川讲故事的能力却是弱项,从《寻枪》、《可可西里》,到今天正在热映的《南京南京》,一直缺乏贯穿始终的故事,人物也是死一个少一个,鲜有前世今生清清楚楚行为转变线索清晰的角色,只有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唯一完整的人物。
影片开始战场的残酷以及民众、逃兵的恐慌与唐先生的从容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不仅没有逃跑,还把家眷接了过来,原因在于他是为德国人做事的。
有人说唐先生的镇定是知识分子的天真,我觉得他的镇定其实更来自于对德国人的信任以及为洋人做事的人特有的优越感。唐先生后来选择与日本人合作大概也缘于他为德国人工作的经验—洋人总是讲道理的,来到日本兵营受到的礼遇也增强了这种感觉,何况还得到了日本人的一纸证明。代价当然是那些伤兵的生命。唐先生由一个平民蜕变为一个汉奸。这很无耻,卑微,却真实,可信。但是日本人不是唐先生理解的言而有信的洋人,战争也不允许他用这种卑微的方式独善其身,所以当唐先生的孩子被摔死的瞬间,范伟撕心裂肺的绝望喊叫是唐先生人生信念的幻灭,也是他人性觉醒的开始。
此后范伟的表演非常有节制,离别那场戏是全剧的亮点。当唐先生选择了牺牲自己以保全他人,与妻子生离死别时,人性的力量完全表现在显得有些漠然实际透着刚毅的表情以及“我会按时给你工资”的家常话上,唐先生完成了他人性的升华,范伟完成了他表演艺术的超越。
唐先生这个角色也许是《南京南京》最完整,也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了。我这么认为。
小品演员饰演悲剧角色是有很大风险的,宋丹丹就曾经苦恼于观众在她饰演正剧角色时的笑场,其他喜剧演员也很少见他们塑造出令人信服的正剧角色,更遑论悲剧角色了。这几天我总在想,范伟在饰演喜剧角色时一出场就有料,短短几分钟就能抖出喜剧包袱,为什么在这部剧里找不到丝毫喜剧的影子,观众完全被他的表演征服,离别那场戏,剧场里唏嘘抽泣之声不绝于耳。他是怎么做到的?
想想结论可能很简单,那就是完全彻底地入戏,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个人物。范伟在圈里做功课的认真是有名的。上次为了做一期《五星夜话》,我们曾经提前拜访过他,当时他正在一个宾馆里为即将拍摄的电视剧做准备,我们注意到剧本已经被他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脚,每页都是。范伟说他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由于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吵架,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察言观色,生怕由于自己的原因惹爸爸妈妈生气,所以在工作时就总是怕别人失望,自己尽量把功课做到前面。他说自己演戏只会使笨功夫,其实道理就在于此吧。
不托大,不骄矜,不浮躁。老老实实用功,本本分分演戏,成名以后依然固我,这样的演员实在难能可贵。
尽管范伟此前已经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影帝,但是影响力远远无法和《南京南京》相比,因此,从这部影片开始,范伟可以将“小品演员”的帽子摘掉了,代之以“好演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