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清老师处有一块玉牌,上有4个浮雕大字“子作之玉”,字作反文,似乎是用于印信或花押,由于没有什么依据,此说姑妄言之。有趣的是,关于“玉”字的辨识,我和朋友发生了一点争论,他认为此字应该是“王”而不是“玉”字,理由是王的三横是均衡的,玉的横画应该是上两横紧下两横疏。我不以为然,但当时手头没有资料,此说存疑。

玉器正面,“子作”疑为人名

玉器背面
回来查书,发现王和玉在甲骨文中区别是挺大的,甲骨文的王是一个端坐的人形,形状有点像现在的“立”字,后来金文加了一小横,像是给这个端坐的人带了一定帽子,这也许就是冠冕堂皇,南面为王的意思吧。到了小篆,简化为三横一竖,根据其原来的象形,上两横紧致下面疏松。而玉字在甲骨文中是三横一竖或四横一竖,一竖是上下出头的,表示一根绳子贯穿系住美丽的石头,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串饰一样,也是象形的产物。后来金文去掉了上下两头的出头,变成均匀的三横一竖。

良渚玉管饰,孟宪清收藏
这三横一竖大有讲究。“王”字的三横一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天下所归往也”。同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意思是说:三横象征天地人,王就是贯通天地人的圣主。孔子也说:“一贯三为王”。我想,这个一贯三既可以解释为一个结果,即贯通了天地人三者联系的人就是王,所谓奉天承运,即为此意。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条件,即只有具备贯通天地人三界的德行,才能为王。这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表现。而“玉”字的三横一竖,《说文解字》解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象三玉之连,一竖其贯也。”意思是说玉是具有五种美德的石头,这五种美德是“仁、义、智、勇、洁”。《五经通义》上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比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这五德和许慎的略有出入,意思其实差不多,总之古人将许多美好的品德赋予在这美好的石头上,使得玉成为数千年中国文明史上最受尊崇的器物绵延至今。最新的例证就是奥运奖牌金镶玉,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的象征,也和玉字“一竖其贯也”的造字本意暗合。
那么“玉”什么时候加了一“、”呢?这一点最早是在隶书中出现的,意思是玉上的瑕疵,这样“玉”和“王”就彻底分开了。
我对古人造字的哲理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美玉必定会有瑕疵,白璧无瑕的境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古玉,成百上千年的土沁幻化成迷幻的沁色,实际上,土沁何尝不是瑕疵,是岁月磨砺的痕迹,沧桑的见证,而古玉的魅力正在于此。曾国藩晚年的书斋“求缺斋”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老者最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位极人臣,荣华富贵样样不缺的人,何以“求缺”?实际上,人生不可能样样不缺的,到了曾国藩的地位,手握重兵,位高权重,威望素著,就有人劝进了,就有人帮助他觊觎皇帝的宝座了。曾国藩对自己保持着及其清醒的认识,他知道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他主观的追求,他都没有君临天下的欲望。他更深深知道,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这也是他“求缺斋”的本意吧。回头看看后世袁大头的下场,就知道在个人修养上,曾国藩比袁世凯高得不可以道里计了。

回头看看我们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鼓励人的贪欲:要有车、有房、有地位、有情人……身为一个城市居民,似乎这些都是必要的身份证明。以车而论,记得当年有一个白领在谈论要不要买辆夏利时说:我不能花几万元给自己买个羞辱吧?于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起码要有辆雅阁吧,款爷怎么也得开辆卡宴吧。于是大家永远处于往上爬的焦虑之中,钱永远不够,心情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
求缺是知足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生深刻的感悟。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面临不完美的人生时又能够安之若素。想想玉的品性吧,想想曾国藩的求缺斋,也许会为我们焦虑的生活带来一丝清净。
加载中,请稍候......